由于北宋实行“守内虚外”的战略政策,禁军的规模迅速增加,人数甚至达到了百万之众。其中,一支特殊的部队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支部队的规模始终保持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且所有成员均为契丹人。他们的存在历时超过百年。在北宋的早期,契丹与北宋的关系可谓水火不容。那么,这支契丹部队究竟是如何组建的?他们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呢?
一、始于五代
根据相关史籍的记载,早在五代时期,契丹人的身影便已出现在中原王朝的军队中。在当时,大将王重裔在年少时就已在李存勖的统治下任职,担任“厅直”一职,负责管理契丹的直隶部队。所谓的“厅直”相当于当时的贴身侍卫,他们不仅信任程度极高,更是战斗时的得力助手。当时的藩镇将领各自拥有三十到五十名厅直,以备随时参与战斗。年轻的王重裔在这个阶段便已经掌控了一支小型的契丹部队,这在当时显得尤为突出。
不仅在皇帝身边会有契丹部队的身影,在地方藩镇的将领中,契丹人同样屡见不鲜。925年,后唐大将赵德钧被任命为卢龙节度使,驻守幽州达十二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他成功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契丹骑兵部队,名为“银鞍契丹直”。尽管“银鞍契丹直”仅有三千名士兵,但他们以骁勇善战著称,屡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命运对这支部队并不温柔,最终他们遭到了惨重的损失,全部被敌人坑杀。
二、军队组建
那么,这些“契丹直”究竟是由哪些人组成的呢?首先是契丹降兵。以“银鞍契丹直”为例,主要成员均为投降的契丹士兵。根据历史记载,许多契丹人在战争中选择归附他们的敌人,并在散布到各军之际被选拔为契丹直中的壮健武士。赵德钧在长期与契丹的交战中,吸引了不少契丹战士向他投降。其次,契丹战俘也是这一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原王朝与契丹的战争期间,一些契丹士兵被俘后,便被编入契丹直,继续为新的主子服务。
五代时期,契丹直一度被解散,直至宋太祖时期才得到恢复。北宋建立后,契丹人归附的情况不断增加。到了969年,约有十六个契丹部族,包括契丹舍利、于鲁等,前来归顺。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赵匡胤于次年发布了旨令,重新设立契丹直,以安置这些归降的契丹人。然而,宋太宗继位后,曾一度取消了这一制度,直到979年,赵光义才再次恢复了契丹直,以此来安抚大量的契丹降兵。
三、存在百年
关于北宋契丹直的具体规模,历史文献中有着详细的记录,他们的指挥系统共有三个指挥官。北宋禁军的编制被划分为四个层级,包括都、指挥、军和厢。一般来说,五百人构成一个指挥,换算下来,契丹直的总人数大约在一千五百人左右。这三个指挥的契丹直并不会集中在一起,而是分别驻扎在咸平县、许州和寿州。由此可见,尽管契丹直被纳入禁军体系,但他们并未完全获得皇帝的绝对信任,仍旧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和隐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