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317年~420年),是西晋皇族南迁后建立的一个王朝,继承了晋朝的基础。由于东晋的司马氏家族威望不高,朝廷实际上由地方士族掌控。首先是琅邪王氏的王导、王敦,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等重要人物在背后操控政权。由此可见,东晋的皇帝更替相当频繁,统治者的在位时间普遍较短。今天要谈论的司马曜,他在位24年,是东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一
晋孝武帝司马曜,字昌明,出生于晋哀帝隆和元年(362年)。他的祖父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父亲是会稽王司马昱(后来的简文帝),母亲是李陵容(孝武文太后)。兴宁三年(365年),琅邪王司马奕继位,司马昱被封为琅邪王,年仅四岁的司马曜则继承了父亲的会稽王位。
本来,司马曜似乎并没有机会继承帝位。然而,东晋时期的内乱频繁,彻底改变了司马曜的命运。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大军阀桓温带兵进入京城,发动宫廷政变,废除了司马奕,拥立司马昱即位成为晋太宗简文帝。从此,司马曜因为父亲的地位而开始有了继承皇位的可能。
不过,司马曜的父亲司马昱在登基后仅八个月便因病重病倒,于咸安二年(372年)七月二十三日急促下诏,召唤仍在姑孰的桓温进京辅政,然而桓温因有篡位之心,拒绝了这一托孤之命。
简文帝的病情逐渐加重,几天后,司马曜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子,最终顺利继位。此时,桓温也因病去世,司马曜的继位危机暂时得以平稳过渡。
二
桓温去世后,谢安、王坦之及桓温的弟弟桓冲继续执掌东晋大权。宁康三年(375年)五月,王坦之去世,谢安势力愈加强大,他与桓冲各占一方,形成了东晋朝廷的政治平衡。与此同时,司马曜还通过与太原王氏的联姻,进一步巩固了与士族的关系。
尽管司马曜年幼即位,但他早已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善于通过联姻和分权制衡来稳固自己的统治,这也成为他能在东晋政权中长时间维持稳固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太元三年(378年)四月,前秦派遣苻丕进攻襄阳,荆州刺史桓冲成功抵御了敌人。然而,随着太元四年(379年)正月,襄阳最终陷落,东晋多个战略要地纷纷失守,局势急转直下。
面对前秦的进攻,司马曜积极调动军队,最终在淝水之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那场战役中,苻坚亲自指挥数十万大军南下,但谢安的侄子谢玄巧妙利用前秦军队过河时的漏洞,带领精锐骑兵发动突袭,成功扭转了战局。
这场胜利不仅为东晋带来了喘息之机,也为司马曜赢得了大批支持,甚至促使他获得了“孝武帝”的尊号。
三
淝水之战的胜利巩固了东晋政权的根基,也让司马曜更加稳固了对朝政的控制。很多历史学者认为,司马曜是东晋历史上最具实权的皇帝。尽管如此,司马曜在掌握大权之后,却渐渐沉溺于享乐,疏于政务,与权臣司马道子争权,使得东晋的政局逐渐昏暗。
公元396年11月,因一次醉酒后的争执,司马曜与宠妃张贵人发生争执。张贵人在愤怒之下,叫来心腹宫女将熟睡中的司马曜用被子捂死,伪造其在睡梦中突然猝死的消息。
这种宫廷暗杀事件在历史上并不罕见,但由宫女亲手杀害皇帝则十分罕见,足见司马曜晚年昏庸、失去政权控制的程度,也为东晋政权的衰败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