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军阀混战不休。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军粮短缺成了困扰各路军阀的大难题。与此同时,天灾频繁降临,百姓们流离失所,大量的田地都荒芜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迎奉汉献帝后,于公元196年采纳了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开始推行屯田制,以此来解决军粮问题并恢复农业生产。《三国志》记载:“是岁(建安元年),(曹操)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 。”
屯田制的两种形式 军屯:边境的自给自足防线
曹操实行的屯田制有军屯和民屯两种形式。军屯主要是国家在边境地区安置军队,让士兵们在不打仗和操练的时候,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以实现自给自足。这种屯田方式好处多多,一方面解决了军队的粮食问题,不用再为长途运输军粮而发愁;另一方面,士兵们在边境屯田,也起到了防御外敌的作用。想象一下,边境的士兵们平时耕种土地,战时拿起武器作战,既保证了粮食供应,又加强了边防力量。
民屯:组织流民开垦内地
民屯则是针对内地的流民和农民设立的。曹操招募了大量的流民和农民,按照军队的编制把他们组织起来,每50个人为1屯,屯里设置司马,司马之上还有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等官职,而且这些屯田的百姓不隶属于郡县。政府会给他们分配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让他们进行屯田生产。这样一来,原本四处流浪的流民有了安身之所,荒芜的土地也重新有了生机。
农民从流民到“农奴”的转变 人身束缚加强
一开始,曹操组织屯田主要是以招募流民为主,很多流民为了有一口饭吃,也愿意参与屯田。但随着屯田规模的不断扩大,情况发生了变化。后期基本上是强征百姓去屯田了。据《三国志·袁涣传》记载,当时招募百姓开垦荒地,很多百姓并不乐意,纷纷逃离(民不乐,多逃亡)。这就说明百姓并非完全自愿参与屯田,他们逐渐失去了一定的人身自由,被束缚在了土地上,有点类似农奴的状态。就好像原本自由的鸟儿,被关进了笼子里,虽然有了食物和住所,但却失去了自由飞翔的权利。
沉重赋税负担
收成之后,国家和屯田民要按比例分成。如果使用的是官牛,那么官府拿六成,百姓拿四成;如果使用的是私牛,官府和百姓对分。参加屯田的百姓要上交收成的十之五六,这和西汉时期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的赋税比例相比,负担实在是太重了。对于那些拖家带口的百姓来说,交完粮食后,剩下的粮食要供养家人变得十分困难。比如一个家庭辛辛苦苦种了一年地,收获了1000斤粮食,按照六成上交的话,就要交给官府600斤,自己只剩下400斤,这400斤要维持一家人一年的生活,想想都知道有多艰难。
农民能否吃饱饭成谜
从赋税比例来看,百姓上交大部分粮食后,剩余的粮食能不能满足自身及家庭的温饱是个很大的疑问。虽然屯田制让荒芜的农田重新被开垦,农业生产也有所恢复,但在高赋税的压力下,农民的生活依然十分艰难,要吃饱饭存在较大的压力。也许有些家庭运气好,遇到了丰收年,还能勉强填饱肚子,但要是遇到灾年,粮食减产,那日子可就没法过了。
徐州屠城幸存者的屯田之路
虽然缺乏直接关于徐州屠城幸存者成为屯田佃户的详细史料,但在当时,大量流民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徐州屠城后,必然有不少幸存者成为了流民,而曹操推行屯田制又大量招募流民,这些幸存者很可能就成为了屯田佃户。他们经历了战乱和屠杀,生活本就困苦不堪,成为屯田佃户后,又要面临高赋税和人身束缚等问题。可以想象,他们的日子过得有多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