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管子》一书中提到,一国的人民可大致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从其排序可见,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待这些行业的不同态度。自从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便将农业发展视为首要任务。与此相对,齐国独树一帜,推崇重商主义。然而,齐国最终因五国联军的合力攻打而陷入困境,失去了国土,而秦国则以扫荡六合、横扫八方的姿态,赢得了这场“农商之争”。自此,儒家思想中的“重农抑商”理念便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商人始终被视为低贱的阶层。这种思想直到今天,仍未完全消失。唐朝之前,除了司马迁《史记》中的《货值列传》,几乎没有其他有关商人事迹的专门记载。但到了大唐盛世,商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唐代“扶商”思想的起源:社会生产力进步,财富之门开启
唐代之前,国家对商业的抑制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重税打压商人的经营热情;二是通过法律和社会舆论的导向,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商鞅变法中就曾限制了客栈和旅馆的数量,一旦有违反者,将面临严厉的惩罚。汉惠帝时期,更是直接下令商人的子女不得仕途,不允许进入朝廷做官。尽管朝廷采取了诸多手段,商人和商业依旧是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人逐利的本性,使得他们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始终保持着做生意的热情。吕不韦曾通过囤积太子子楚的财富,与秦王室做成了一笔重大的交易;汉景帝也通过向商人借贷,成功平定了七国之乱。铜钱的光泽、银子的闪耀,无不吸引着普通百姓的目光。只要手中有钱,不仅可以买田置地,甚至可以通过金钱购买官职与权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商人的经商手段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富商崛起。尽管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依旧低下,但他们的财富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令当时的统治阶级十分警惕。正如西汉的名士晁错所说:“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为巩固中央集权,对商旅采取了严厉的打压措施。实施了“盐铁官营”和“算缗令”两项政策,收回了盐铁等重要资源,并对各行各业中的商人寡头加征额外税款。尽管这些措施大大充实了国库,增强了对匈奴的打击能力,但商人积累财富的根基却依然没有动摇。进入唐朝初期,尽管“重农抑商”政策依旧占主导地位,但随着生产力的显著提升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商业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认可,人们不再以追求利润为耻,反而对富裕生活心生向往,纷纷效仿。正如20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所言:“金钱是人类发明的最伟大的工具。权力永远不会对穷人开放,但财富之门是自由的。”这一观点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唐朝社会的面貌。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而言,出身和门第的限制可能永远使他们无法成为官员,但只要肯努力,依靠智慧和勤奋,他们就能通过商业手段实现富裕。唐朝文人的作品中也表现了社会对商人态度的变化,柳宗元的《宋青传》、姚合的《庄居野行》和韩愈的《韩昌黎集》等作品,都或提出发展商业的建议,或描述了民间的商业活动,或为商人的利益进行辩护。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唐朝人逐渐摒弃了对经商致富的偏见,商人的社会地位也开始逐步提升。
二、唐朝“扶商”政策的实施:轻徭薄赋、修建交通、包容并蓄
从贞观二年到天宝十三年,唐朝几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一时期国家社会环境稳定,生产力迅速增长。特别是在唐玄宗的天宝年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到了盛唐的巅峰。农业的大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长期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也显得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一)关税政策
唐朝初期继承了隋朝的政策,取消了很多禁令,如渔盐酒茶行业的禁令,进一步放开了对商品的监管,降低了关税税率,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国家财富的充盈,关税政策相对宽松,不仅百姓财富增长,国家财政也得到了充实,这对于商业的繁荣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交通建设
唐朝政府非常重视交通建设,大力修建并改善了自秦始皇时代遗留下来的道路与水道网络,使得全国的交通更加便利。《通典》记载,唐朝的交通四通八达,商旅穿梭不断,通过这些便捷的交通网络,货物快速流通,促进了商业的蓬勃发展。
(三)对外开放政策
唐朝对外有着宽容开放的态度,尤其是在民族融合方面。大量来自西域和其他地方的商人涌入中原,定居并从事商业和手工业。这些外来商人的加入,带来了新的文化和商业理念,为大唐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安史之乱的影响
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国家的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社会动荡加剧。然而,战争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例如,北方的灾民大量迁徙至南方,促成了南方经济的蓬勃发展;战乱破坏了传统的市场结构,催生了新的商业形式,如“柜坊”和“飞钱”,这为后来的货币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商人地位的转变:“士农工商”重新洗牌
自管仲划分社会阶层开始,商人一直处于社会的底层,既受到朝廷的压制,也遭到文人和百姓的轻视。商人的“逐利”行为常常被认为是有害农业生产的。然而,唐朝社会逐渐发生了变化,商人的财富和社会地位逐步提高。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商人们凭借积累的财富,争取到了更高的社会地位,甚至开始涉足官场。唐高宗时期,一些商人如张达、侯思止等,已成功进入政界,成为商人从政的典型代表。到中晚唐时期,商人甚至获得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成为仕途中的新兴力量。
结语:
唐朝“重商”思想的崛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商人通过勤奋与智慧积累了财富,为自己赢得了社会的尊重,逐渐改变了社会对他们的看法。唐朝的“扶商”政策不仅推动了商业经济的繁荣,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