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曹操能崛起为最强大的诸侯,除了个人的智慧与军事才能外,宗室将领的辅佐也是其不可忽视的助力。曹仁、曹休与曹真三人不仅立下赫赫战功,也在曹魏政权中担任重要职务,位极人臣。遗憾的是,这三位宗室将领虽曾功勋卓著,但却因战败而不得善终,颇显憋屈。
曹仁:进攻濡须,遭朱桓击败
黄初三年(222年)十月,孙权背叛曹魏,再度起兵反叛。曹丕亲自带领大军进攻吴国,命令曹仁领兵数万攻打濡须。蒋济在羡溪发动袭击,成功引诱吴军主帅朱桓从濡须调兵前来支援。
到了黄初四年(223年),濡须口之战仍在继续,曹仁手下拥有数万步兵和骑兵,而吴国的主帅朱桓只有五千兵马。朱桓采取了以少胜多的策略,故意假装示弱,诱使曹仁上钩。果不其然,曹仁派遣曹泰带兵突袭濡须城,并命常雕指挥诸葛虔、王双等人从背后发起进攻。
然而,战局却发生了逆转。三月,朱桓反扑成功,彻底击败了曹泰的突袭部队。撤退中的常雕及其部队面临吴军的猛烈攻击,遭到围困。最终,常雕与诸葛虔被斩首,王双被俘,魏军损失惨重。此役后,曹仁不得不撤退,但由于损兵折将,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不久后,曹仁因病去世,年仅五十六岁。
曹休:石亭之战遭陆逊伏击
太和二年(228年),东吴的鄱阳太守周鲂假装归顺曹魏,要求曹休派兵接应。曹休遂率十万大军前往皖县(今安徽省潜山县)。然而,尚书蒋济提醒魏明帝,吴将朱然可能从曹休后方发起袭击,而吴军还可能通过东进切断曹休的退路,建议派兵支援。
魏明帝命令司马懿暂停进军,并指派贾逵带兵前去增援。然而,曹休急于立功,未听从命令,继续前进至石亭。就在此地,曹休遭遇了吴军陆逊、朱桓、全琮共约九万人的伏击。曹休未能做好充足准备,战况陷入不利。撤退过程中,魏军被吴军紧紧追击,损失惨重,万余人阵亡,许多装备和战马也被丢弃。
在退路已被堵死的情况下,曹休险些全军覆没,幸亏贾逵带领的援军及时赶到,吴军误以为魏国的大军已至,迅速撤退。曹休虽然得以脱险,但内心的愧疚和压力使他健康急剧恶化,背部出现病痛。不久后,曹休因病去世,享年不长。
曹真:伐蜀无功,惨败而归
太和四年(230年),曹真继曹休之后被任命为大司马,权力更加巩固。他上表提议多路进攻蜀汉,因为蜀汉屡次侵扰曹魏边境。魏明帝同意了这一提议,然而,司空陈群对从斜谷进军的计划持反对意见。曹真听从建议,决定从子午道进攻汉中,而陈群再次表示反对。魏明帝最终下诏将陈群的意见交给曹真参考,但曹真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选择从子午道进军。与此同时,司马懿等大将也开始分头行动。
然而,蜀汉丞相诸葛亮亲自指挥汉中防线,布下重重阵地。加之地势险要,遇上雨季,栈道损毁严重,曹真进军进度缓慢。经过一个月的行程,曹真只走了一半路程。面对如此困难的局势,朝廷内外的大臣纷纷上疏劝魏明帝撤军。最终,曹真不得不接受命令,撤回军队。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在同一时期派遣魏延、吴懿等人进攻曹魏,成功在阳溪之战中击败魏军,进一步加剧了曹魏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