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九年,正值国子监朝考期间,江苏元和县的陆润庠成功榜上有名,以优贡身份被选为河南太康知县。这个消息迅速传开,许多人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纷纷称赞他已经在贡生的身份上达到了顶峰,出任知县无疑是仕途上的极大荣耀。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陆润庠来到吏部文选司时,竟提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请求,他表示自己不愿意接受太康知县的职位,要求重新安排人选。文选司的郎中听后大为震惊,心想一个普通的贡生能够得到这样一个职位,已经是积累了几辈子的功德。更何况,即使是刚刚通过科举考试的两榜进士,在初次选官时,也要等待若干年才能得以补任知县职务。
那么,陆润庠为何拒绝这一机会呢?其实,并非因为他看不上这个七品知县的职位,而是他心中始终有一个进士梦,期望能通过科举再次突破,获得更高的荣誉。
同治十二年,陆润庠顺利通过顺天乡试,考中举人,并在次年如愿以偿地摘得了状元头衔。从陆润庠的经历中,可以看出,清代官场对于科甲功名的看重,许多人宁可放弃现有的官职,也要拼搏进取,争取更高的科举成就。
实际上,清代的状元中,有不少人是在夺魁之前已有过一段官场经历。清代114位状元中,就有22人曾经在考中状元之前担任过官职。然而,他们对于自己贡生或举人的身份并不满足,仍然坚持要通过科举之路来实现更高的成就。
许多进士出身的官员,往往先担任一些低级职务,再继续修习学业,最终通过科举获得进士资格。这类现象并不罕见,大约占到了20%的比例。例如,陆肯堂、王杰、史致光和陈倓等状元,在取得状元之前,都曾担任过正八品的县学教谕。通过参加会试,他们获得了状元,并最终官至一品,甚至成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另外,一些人在成为状元之后,仕途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比如,朱昌颐,他作为举人已经在官场服务了13年,但因为没有进士的身份,在升迁上屡屡遭遇瓶颈。最终,他决定辞去户部主事一职,安心读书,后来的状元头衔让他在官场上拥有了更大的底气。尽管他最终依旧是正六品的修撰,但他的身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崇绮的经历也与此类似,虽然他出身于贵族之家,且父亲曾为大学士,但家道中落使得他在仕途上多次遭遇困难。作为蒙古正蓝旗的成员,他的官职晋升缓慢,直到同治四年,他考中状元,官场迎来了全新的篇章,最终官至尚书、都统,还成为了同治帝的岳父。
再如王敬铭,来自浙江嘉善,他不仅擅长书画,还天赋出众。康熙帝第六次南巡时,王敬铭迎驾,受到了帝王的褒奖,并被提拔为内廷供奉。然而,他拒绝了这一职务,坚持要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取得官职。经过数年的拼搏,他终于在康熙晚年成功考中状元,并最终成为了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不仅如此,翁同龢、孙家鼐等状元,也曾以秀才身份被选为知县、教官,但他们都没有接受任职,而是选择继续深造,最终都在科举道路上大放异彩,成就了赫赫战功。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清代,读书的初衷本是为了做官,但由于官场体系内重视出身,秀才、举人身份的官员常常觉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顺,难以在同僚中获得真正的尊重。而作为进士出身的官员,他们在升职方面有许多特殊待遇和机会。比如,乡试、会试考官、各省学政等职位,都是进士出身才能担任的。
曾国藩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虽然他名列三甲进士,但由于殿试成绩不理想,始终没有获得更高的声望。然而,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最终进入翰林院,并在官场上有了更为显著的成就。
这些例子显示,清代的许多官员虽然已经官至一定职务,但仍然为了实现更高的科举成就,毅然放弃官职,重新参加会试。显然,能取得进士功名,才是许多清代读书人一生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