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进贾府之前,书中提到荣国府的人员众多,约有三四百名仆人,再加上女仆和各类主子,整个府中人口接近千人之多。芳官与干娘发生争执时,麝月提到荣府的庞大人口数,实际人数差不多已达到千人。光是荣府的人员数量,再加上宁府,整个贾府的人口就接近两千。这个数字的确相当庞大,要想养活这么多人,所需的费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数目。那么,贾府的财源究竟是什么?又是如何支撑起这庞大的家族呢?
第一:庄田租金收入。
贾家作为一个显赫的勋贵世家,祖上宁荣二公是开国功臣,因此贾家不仅拥有封地,还得到了食邑。贾家在郊区拥有不小的房屋和田庄,另外,还拥有远郊的多个庄园。贾府的庄田租金主要分为两部分:近郊的庄田由周瑞专门管理,而远郊的庄园则由各个庄头掌管。春秋两季的地租由周瑞家负责收取。乌尽孝在每年除夕前会到宁国府交租。贾家的庄田收入大体可以分为两块,近郊的由周瑞负责,远郊则是各庄头的责任。
在交租时,乌尽孝除了交纳租金,还会奉上礼品,这些礼品足以支持宁府一年的开支,而租金则为2500两银子,荣府则有5000两银子。即便是丰收年,租金也大致只会增加两三千两银子。贾珍曾说过:“为这边都可以,已经没有什么大事了,不过是保障一年的开支而已。”可见,庄田租金收入足以覆盖贾府的日常花费。如果主子们节俭一些,这些收入完全足够支撑。然而,近几年荣府增添了许多花费项目,而且没有新增收入来源,导致了每年入不敷出。地租收入仍然是贾家最为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第二:俸禄收入。
作为贾家的子孙,他们不仅继承了爵位,还拥有一定的官职,理应有俸禄收入。贾府的祖先都曾拥有国公爵位,贾赦的爵位为一等将军,贾珍则为三品威烈将军。虽然清代并没有设立一等将军和三品将军这些封号,但实际上,这些爵位大多是在清代进行了降级处理。因此,贾赦与贾珍的爵位在等级上相当于伯爵。根据资料显示,清朝一等伯爵的年俸大约为510两。
除了贾赦和贾珍,贾政也因为皇帝的恩赐,获得了“主事”的身份,贾琏通过捐官获得了“同知”的职务,而贾蓉则捐任了“五品龙禁尉”。这些职位大多属于低级别官职。据资料记载,主事的年俸为60两,而贾琏和贾蓉的职务则多为虚职,因此他们并没有实授,也没有固定的俸禄收入。
此外,贾母、邢夫人和王夫人都拥有一定的诰命,尽管诰命夫人没有实权,但他们依然享有一些俸禄。然而,这些俸禄收入的总额并不多。综合来看,贾家的俸禄收入大致不会超过两千两银子。尽管拥有爵位和官职,但这些收入并不是贾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第三:赏赐。
作为显赫的功勋之家,贾家深受皇帝宠信,自然也会得到一些皇家的赏赐。而随着贾元春封妃,贾府的赏赐也有所增加。然而,这些赏赐并不是稳定的,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书中多次提到过朝廷的赏赐。元妃省亲时,曾对贾府上下进行了一些象征性的赏赐,虽然这些赏赐不值多少钱,但也展现了贾家在当时的显赫地位。节庆时,元妃也会有一些小型的赏赐,如端午节和元宵节时赠送一些寓意吉祥的小物品。贾珍和贾蓉也曾议论过这些赏赐的实际价值:
“娘娘难道把皇上的库给了我们不成?即使他心里有这份心意,也不能做主。怎么可能没有赏赐,按时到了节日不过是些彩缎、古董、玩物罢了。”他们提到,纵使有时会获得一百两金子,但这些赏赐总值不过一千两银子,远远不足以支撑一年的开销。
总的来说,贾府从皇家得到的赏赐和经济支持非常有限,仅仅是些象征性的恩赐。
第四:灰色收入。
贾家由于拥有强大的权力和政治资源,因此也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灰色收入。书中通过王熙凤的种种行为描绘了贾府的权力操作,诸如王熙凤权力干预馒头庵事件,便是对贾府涉及诉讼、权力寻租的映射。周瑞与王狗儿的土地争斗则反映了贾府非法圈地的情况。王熙凤放高利贷也折射出贾府在非法经营中获利的方式。此外,贾赦与孙绍祖之间的债务纠纷,揭示了贾家通过买官卖爵积累财富的行为。
这些灰色收入是相当可观的。比如王熙凤通过馒头庵权力操作,轻松便能获得三千两银子的收入,这相当于宁国府一年庄园的租金收入。卖官鬻爵更是涉及到极大的财富。而灰色收入恰恰是贾家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可见,贾家之所以能够维持其庞大的开销和奢华生活,离不开权力所带来的这些隐性收入。但这种收入的维持必须依赖贾家强大的政治背景,一旦贾家失去权势,灰色收入便会随之消失。
贾府的支出非常巨大,单单是月例这一项开销就不容忽视。王熙凤曾提到,李纨每年能有三四百两银子的收入,但这还得扣除她给屋里的人员发放的月例。李纨的府上,人员较少,但贾府的其他房间人数较多,因此开支自然更大。光是贾府每年的月例分红就可能达到数万两银子。再加上日常的花费,贾府每年举办盛宴、购买奢侈品、为每位主子配备新的衣物以及医疗开销等,数目庞大。即便贾赦对于收藏古玩的兴趣以及为自己买小妾的花费,也让贾府的财务压力倍增。
因此,贾家每年的支出少说也要几万两银子,面对如此巨大的开销,贾家仅靠正常的收入显然是难以维持的。只有依赖来自权力和政治背景的灰色收入,才能确保家族的生存。而当贾家的权势逐渐衰退时,收入的来源也将不复存在,入不敷出便成了自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