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瘟疫只发生在今天吗?
其实并非如此。
历史上,人类曾遭遇过三次全球性的重大瘟疫事件。
其中之一是14世纪发生的瘟疫,也就是著名的“黑死病”。这场瘟疫对欧洲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导致欧洲人口锐减,死亡人数高达2000万,意大利的人口减少了超过三分之二,几乎让这个国家面临灭顶之灾。
另一次是18世纪的天花。每年大约有四万人死于天花,尤其在瑞典,10%的新生儿死于此病,而在俄罗斯等高纬度地区,死亡率更是惨重。天花并不偏袒任何阶层,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普通百姓,都难逃其害,连顺治帝也死于天花。
第三次全球性瘟疫发生在1918年,这就是大流感。它造成了五百万到一亿人死亡,全球的死亡率为2.5%到5%,而普通流感的死亡率通常只有0.1%。这一疾病显然具有更强的致命性。
与这三次大规模的瘟疫相比,明朝的最后一次瘟疫同样极其严重。一些学者甚至表示,“老鼠亡明”是形容明朝灭亡的一种说法。
瘟疫的到来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
所有这些灾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明代晚期的一次极端气候事件。当时,中国经历了罕见的寒冷天气,气象学家称之为“明末小冰期”。这一时期,平均温度显著降低,夏季旱灾严重,冬季寒冷刺骨,暴风雪覆盖了中国南北,影响范围包括河北、上海、江苏、福建和广东等地。由于北方的寒冷天气,降水量逐步向南扩展,导致全国范围的水灾持续多年。根据研究资料,从万历年到崇祯年间,每年几乎都会遭遇一次或多次自然灾害,尤其是崇祯元年到十七年,水旱、雪灾、蝗灾等灾害频繁发生。
恶劣的气候条件造成了严重的粮食短缺,老百姓为了生存,开始搜刮一切能吃的东西。甚至鼠洞中的谷物、街头的老鼠都成为了食物来源。而在这种环境下,鼠疫杆菌得以迅速传播。1580年,山西大同爆发了瘟疫,整个城市几乎沦为死城,感染者成群结队。太原、忻州等地也受到了同样的侵袭。
在崇祯时期,瘟疫再次爆发,尤以1633年的山西为最。瘟疫迅速蔓延,波及了周边城市。从崇祯七年到1635年,吕梁、兴县的居民因病四散,整个兴县变成了空城。而那些逃亡的人,将疫情带到了陕西,造成了该地区的严重传播。
此后的数年间,陕西、河北等地先后爆发瘟疫。1640年,瘟疫蔓延至河北的邢台、顺德、河间、大名等地。
到了1641年7月,瘟疫蔓延至京城,不仅是由于逃亡的流民,还有李自成的农民军,他们在进军途中,将瘟疫带入了河北和天津。这种疾病在当地被称为“疙瘩病”。
在崇祯十五年,天津再次爆发瘟疫,死亡人数激增。一年后,肺部感染病症开始传播,死亡人数进一步攀升,感染率更高。京城的瘟疫持续了近一年半,期间每天都有数万人死于此病。人们的家园被摧毁,许多家庭破碎。街头几乎每个人都感染了病,很多人甚至在大街上死去。统计数据显示,京城的死亡人数至少达到了20万,约占整个城市人口的五分之一。这个瘟疫不仅使士兵和市民死伤惨重,甚至乞丐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十月上旬,一位来自福建的医生,带着治疗瘟疫的良方,来到了一位后补县的官员面前。他运用刺血术治疗病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排队等候。渐渐地,瘟疫在北京有所缓解。到了崇祯十六年冬季,尽管北京下起了大雪,但在这位福建医生的努力下,北京的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然而,那时的北京几乎成了“鬼城”。死者众多,夜晚时分,城市中弥漫着鬼哭狼嚎的声音。
瘟疫的影响不仅仅是人口的减少,它还重创了明朝最后的军队。
崇祯十七年四月,经过长时间瘟疫折磨的帝国都城——北京,已经是强弩之末。京军的三个大营在瘟疫中死伤惨重,战马也大多死于疾病,剩余可用的战马仅有一千多匹。京军已完全丧失了战斗能力。经过瘟疫摧残后,士兵们衣衫褴褛,体力虚弱,甚至有的士兵只能任凭鞭打,却无法站立。
1644年4月16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突破了北京城,在短短两天内攻破了这座“鬼城”。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城内,四处寻找女人,而这位曾经拯救了北京人民生命的福建医生,也在此时被李自成的军队杀害。
瘟疫改变了历史的轨迹。
“东死鼠,西死鼠,人人见死鼠如虎”,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山西北部偏远山区的情况。一只感染了鼠疫的老鼠,犹如一把刺穿心脏的利刃,悄无声息地摧毁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终结了明朝的历史。李自成最终战败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学界对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他失去了民心,有人认为他骄傲自大,也有人认为他贪污腐败,但有一种说法认为,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其实死于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