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600年,鸣条之战的惨败,使得夏桀狼狈逃入“南巣”,而成汤则集结大军东征,最终摧毁了夏朝最后的抵抗势力“三朡(zōng)”。这标志着商族的崛起,开启了长达近六百年的辉煌历史。
在成汤还是夏侯时,他便慧眼识英雄,挖掘了伊尹这样的人才,将其招入麾下,并赋予其重任,掌管国政。伊尹不仅为商朝灭夏的战略出谋划策,还多次潜入夏廷侦察敌情,立下赫赫战功,具体细节可见前文所述。
成汤建立商朝后,伊尹继续辅佐商王,帮助多个商代君主策马前行,立下的功劳堪比周公辅佐周朝的伟业。由于伊尹的卓越贡献,后代商王将其视作天神,定期祭祀,至今发现的甲骨卜辞中与伊尹相关的已超过130条。
伊尹为商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汤也因此成功践行了“天子位”。《史记·殷本纪》记载道:“汤既胜夏,……伊尹报(政),于是诸侯必(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尽管成汤打败了夏桀,夏朝统治数百年,对于商汤的胜利,许多诸侯并非心服口服。伊尹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报(政)”不仅仅是向外宣告胜利,还包括了对商汤胜夏的正当性进行反复宣传,强调“今夏多罪,天命殛之”,宣扬商汤“德至矣”,呼吁各国臣服。而且,伊尹也不排除通过巧妙的言辞含蓄地施加压力,确保诸侯归附商朝。
商朝的崛起并非偶然,《吕氏春秋·首时》指出:“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商汤、周武的成就离不开时代背景的支持,只有在夏桀、殷纣的暴政下,才促使了商汤、周武的成功。时机、势力、智谋,三者缺一不可。正是因为成汤拥有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最终成功灭夏,建立商朝。
然而,成汤作为夏侯反叛夏朝的举动,不能忽视其“以下犯上”的性质。《吕氏春秋·离俗》中提到,成汤曾试图邀请卞随和务光一起参与反夏行动,但他们因顾虑种种而拒绝了。最终,成汤依靠伊尹的谋划,成功推翻了夏桀的统治。而当他胜利归来时,他提议让务光继位,务光因心中委屈,选择投水自尽。与卞随和务光的谨慎不同,伊尹深知时势,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
伊尹的功劳不可忽视,成汤能有今天的成就,伊尹的辅助至关重要。成汤建立商朝后,伊尹提出并实施了许多制度和法律,帮助建立了商朝官僚体系、贡赋制度以及礼乐制度等,这些都为商朝的稳固打下了基础。
在政治体制上,伊尹为商汤设计了包含“三公、九卿、大夫、元士”在内的官僚体制,制定了严格的君臣关系,并成功实施了相关制度,这些为后代王朝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而在文化层面,伊尹不仅是商汤的贤臣,更是位高权重的“老师”,他为商朝制定了许多教化民众、约束国君行为的理论和准则。
当商汤去世后,伊尹依然不辞辛劳地辅佐商王,甚至在商汤长子太丁去世后,帮助其弟外丙登基。伊尹为商朝稳定政权,巩固基业,功不可没。当太甲继位后,因违背商汤创立的法度,伊尹决然采取了流放太甲至桐宫的措施,使其自我反省,最终将王权交还给太甲。通过这一行动,伊尹不仅维护了商朝的基业,也教育了年轻的君主如何成为一个贤明的君王。
伊尹虽年老,但他的智慧和远见一直影响着商朝的历史。他撰写了大量治国理政的文献,直到最后,他也未曾完全脱离政权的关注,继续在背后指引商朝的未来。直至去世,伊尹依然被商王朝祭祀,显示了他在商王朝历史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伊尹的墓位于今河南偃师一带,他的祭祀碑铭至今仍能见到,这些遗物证明了他在后代商王心中的崇高地位。伊尹不仅在商朝建立初期立下赫赫战功,甚至在商朝的内政、文化、社会制度建设中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名字与商朝的历史紧密相连,成为了商族政权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