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毛主席的新画像再次悬挂在天安门城楼前,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观看。人们纷纷驻足,怀着好奇的心情仔细观察着新挂上的毛主席像。这时,一句疑问打破了原本的平静:“主席的耳朵怎么只有一只?”听到这一声质疑,围观的人群顿时开始议论纷纷。大家都注意到,画像中的毛主席确实只有一只耳朵,左眼也微微向上翻,这引发了许多不满。大家心生疑虑,认为这种画法可能会让人产生“偏听偏信”的误解,觉得毛主席是我们的伟大领袖,这样的形象是否不太合适呢?在一片质疑声中,这幅画像只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了短短一天,便匆忙被替换掉了。
事实上,这已是毛主席画像的第四个版本。那么,究竟是谁创作了这些画像?这其中经历了哪些波折,毛主席的画像才演变成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样子呢?
关于最初的毛主席画像,很多人认为是开国大典时担任主笔的画家周令钊所画。但实际上,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毛主席的画像就已经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1949年,当时的北平艺专收到了一封特别的邀请函,信中请求学校为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帮助绘制几位领导人的画像。收到信后,学校立即组织了几位师生进行讨论,决定由著名画家董希文主笔。董希文是一位深具艺术造诣的画家,擅长油画,并且曾前往敦煌深入研究民族传统壁画,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毛主席也对他的画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接到为领导人作画的任务之前,董希文曾尝试过毛主席的头像,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好评。1949年2月12日,北平街头万象更新,市民们纷纷走上街头庆祝北平解放,天安门广场上更是人山人海,鞭炮声此起彼伏。在这一庆祝氛围中,董希文亲自主笔创作的几幅领导人画像庄严地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而毛主席的画像恰好位居最中央,这也标志着第一幅毛主席画像首次亮相天安门。
同年7月,在北平各界人民纪念七七抗战大会上,董希文再次创作了第二幅毛主席画像,依旧被悬挂在天安门城楼。这次的画像与之前有所不同,仅展示了毛主席与朱德两位伟人的头像。直到1949年10月开国大典,毛主席的画像才首次单独悬挂于天安门城楼。那天,整个北京城都沸腾了,礼炮声震天,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讲话,巨大的毛主席画像与实际的毛主席相映成趣,令人印象深刻。此时的画像由周令钊主笔,毛主席的微笑以及朴素的蓝色军装传达出深沉而亲切的领袖形象。
对于周令钊来说,这次创作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份荣耀。他回忆道,开国大典的准备时间已经非常紧迫,自己既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又必须确保画像质量合格。于是,他决定以一张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的照片为基础,采用方格放大法,将图像逐步放大到规定的尺寸。为了创作这幅画像,周令钊带领学生们架起三层脚手架,在天安门城楼的东山墙下开始绘制。
由于画幅庞大,视角受限,周令钊只能远远地站在一旁观察画作进展,一边指挥,一边调整位置,确保每个细节不出偏差。在经历了十几天的紧张创作后,画像终于接近完成。此时,聂荣臻元帅来到天安门城楼巡视,他一眼看到画像,忍不住惊叹:“像!太像了!”听到这些赞扬,周令钊心中的大石终于落了地。然而,当聂荣臻走近画像时,他的眉头不禁紧皱,经过细致端详后,他提出了改进建议:“主席的军纪扣敞着不太合适,应该把它扣好,这样能够警示战士们保持军容整洁。”听从建议后,周令钊立刻着手修改,将扣子扣好,并在毛主席头像下方添加了“为人民服务”字样。
然而,作品完成前的最后审查中,周恩来总理发现了另一个问题。他认为在“为人民服务”后面标注主席的名字显得不够谦逊,于是要求周令钊将毛主席的名字去除。距离开国大典仅剩一个晚上,周令钊焦急万分,在最后关头,他决定将名字涂掉,并对图像进行细微调整,最终完成了这幅备受赞誉的画像。
1950年,考虑到新中国已经建立,社会逐渐安定,中央决定更换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以展示全新的形象。新的画像由画家辛莽主笔,左辉、张松鹤等人辅助完成。由于经验不足,辛莽参考了一张毛主席侧身、微微抬头的照片创作画像,结果该作品挂上天安门城楼后,立即引起了群众的不满。一些人指出,画像中毛主席只有一只耳朵,似乎带有“偏听偏信”的含义;此外,主席微微抬头,左眼珠向上翻,仿佛在表现“目无群众”的样子。面对公众的强烈质疑,这幅画像在天安门城楼上仅悬挂了一天便被撤换。
经过这次经验,辛莽在创作第五幅毛主席画像时更加谨慎,他选择了一张毛主席身姿端正、目光平视的照片作为参考,最终完成了一幅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的画像。
1952年,中央决定再次更换毛主席画像,特地向全国各大美术学院招募优秀画家,张振仕凭借精湛的绘画技艺和政治素养,成功获得了绘制第六幅毛主席画像的机会。张振仕是一位深受齐白石先生指导的国画大师,他的画作既富有生活感,又充满了毛主席的豪迈气质,画出的毛主席神采奕奕,眼神透着智慧与坚定。张振仕的作品受到大众热烈欢迎,而他也为毛主席画像的创作贡献了十几年,直到1964年由于身体原因才辞去这一工作。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央下达了减少公共场所悬挂毛主席画像的指令,这一举措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讨论。很多人纷纷猜测,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是否也会被取下。面对外界的疑虑,邓小平在接受采访时坚定表示,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将继续悬挂,并且永远不会摘下。他明确指出,毛主席的形象会永远留存在人民心中,毛泽东思想将继续指引国家前进。
如今,毛主席的画像依然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每年的国庆节前都会更换一次。这幅画像已经成为了国家的象征之一,象征着毛主席伟大的精神遗产,承载着亿万人民的共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