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3世纪初,蒙古帝国崛起并开始了大规模的攻伐,展现出一统天下的宏伟志向。蒙古军队的强大迅速摧毁了许多国家,而在蒙古的征伐中,南宋的顽强抵抗时间最长,长达四十余年。因此,很多人赞扬南宋的军队,称其战斗力极为强悍。但笔者通过查阅史料,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南宋能够抵挡蒙古/元朝长达四十年之久,除了南宋军民依靠地形优势和坚固的防城顽强抵抗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蒙古帝国内部自身的问题,这才为南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分析蒙古帝国所遇到的一些关键问题。
宋蒙(元)战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235年到1241年,元太宗窝阔台发动进攻;第二阶段是1253年到1259年,元宪宗蒙哥亲自出征;第三阶段是1268年到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发起最后一波攻势。虽然蒙古军队连续不断地进行大规模进攻,且声势浩大,但由于内部各种原因,前两次攻宋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直到忽必烈时期,元军才最终击败南宋,统一了天下。
那么,为什么蒙古耗费了四十多年才彻底攻灭南宋呢?首先要明确的是,南宋并不是蒙古帝国唯一的征服目标。与以往的游牧民族如鲜卑、突厥、女真等不同,蒙古帝国并不只将中原作为唯一目标。这些民族往往在征服了中国北方后,由于人力资源的限制,再也无法继续向南方扩展,反而需要维护自己刚刚占领的领土。而蒙古帝国的视野却远远超出了中原,成吉思汗时期,他们就已经涉足了包括西辽、花剌子模、波斯、高加索等地区,甚至远至东欧的基辅罗斯等地,形成了比其他游牧民族更为广阔的“世界观”。
从蒙古草原的地理位置来看,蒙古向南是中国,向东是朝鲜半岛和日本,向西则是中亚、波斯,远至东欧。处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蒙古帝国自然不会仅仅盯住中原王朝,而是四面出击。这种多线作战分散了蒙古的兵力,为南宋争取了更多的时间。例如,在窝阔台大汗时期,尽管蒙古军队曾多次与南宋激战,但他们并未将所有兵力集中在攻宋上,而是分兵四处征战。
在1235年,蒙古军队分为东西两路进攻南宋,东路军攻击长江中游的荆襄地区,而西路军则进攻四川。然而,窝阔台大汗在这一年召开了蒙古诸王大会,决定将主要力量投向东欧征战。西征大军由拔都领导,实际指挥者为速不台,出征兵力约有15万,史称第二次西征,远征至今天的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甚至攻打波兰和匈牙利,一直推进到布达佩斯附近。直到窝阔台去世,西征大军才被迫返回蒙古。
除了西征之外,窝阔台为了防止花剌子模复国,还派遣绰儿马罕率领3万兵力继续向西征讨。绰儿马罕最终征服了波斯及周边地区,给南宋带来的压力相对较小。相比之下,南宋遭遇的蒙古军队不过是一些零散的兵力和投降金国的军队,战斗力与这些精锐的西征部队无法相提并论。
蒙哥继位后,虽然继续发动攻宋,但他也没有忽视西征。第三次西征由旭烈兀指挥,最终攻占了阿拉伯帝国的核心地区——阿拔斯王朝,并继续向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发起进攻,直到蒙哥去世,旭烈兀才被召回。正是这些大规模的西征,消耗了大量蒙古的兵力,也让蒙古无法集中力量对付南宋。
若蒙古将所有兵力投入攻宋,南宋必定无法抵挡住如此庞大的压力。然而,蒙古帝国的继承制度也是南宋能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许多游牧民族中,大汗的继承往往由贵族大会决定,而不是由前任大汗直接指定。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及其后代都具备非凡的才能,但他们之间的权力斗争始终未曾停止。
每当蒙古举行忽里勒台大会选举大汗时,原本的征战几乎都会暂停,直到新大汗产生后才会继续。这使得南宋有了喘息的机会。例如,窝阔台死后,拔都立即停止了进攻欧洲,率军返回蒙古准备参加忽里勒台。同样,蒙哥死后,旭烈兀的西征也被迫中止,而忽必烈则由于争夺汗位与南宋议和,暂时停战。
南宋运气也好到极点。1259年,蒙哥死于钓鱼城下,此时忽必烈正在围攻鄂州,而南宋也正在面对一场巨大的危机。蒙古的西征以及对四川的持续进攻,虽然给南宋带来巨大压力,但最终未能撼动南宋的根基。南宋利用巴蜀地区的地形险要,凭借长江的水网防线有效抵挡了蒙古的铁骑。
最终,在忽必烈即位后,南宋的防线被元军突破。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宣告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