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曾国藩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他忠诚于大清帝国,然而,慈禧却一直图谋除掉他,甚至心生杀意。与此同时,曾国藩又是一个极具政治手腕的人物,他多次在复杂的政治博弈中全身而退,这也使他在清朝历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慈禧之所以要除掉曾国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政治与军事权力的争夺,慈禧通过清除曾国藩来巩固自己在清王朝中的统治地位。作为汉人,曾国藩一手建立了庞大的湘军,掌控了江南地区,尤其是在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势力遍布各省。尽管曾国藩有意裁撤湘军,但清廷对他的不满与警惕始终未曾消除,尤其是在慈禧心中,他的威胁更为明显。
咸丰帝去世后,慈禧的权力并不稳固,她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四处进行权力斗争。她先是铲除了权臣肃顺,又通过一系列手段削弱了恭亲王和摄政王的权力,而下一个目标便是曾国藩。慈禧早在太平天国时期就开始暗中打压曾国藩,她通过在天京周边部署江南、江北两个阵营,几次抢夺湘军的功劳。同时,慈禧还派遣冯子交等人驻扎镇江、扬州等地,严密监视曾国藩的嫡系部队,以期对湘军形成控制。
面对这一系列暗中打压,曾国藩虽然心生警惕,却始终没有直接反抗,而是采取了忍让的策略。直到1868年,慈禧任命马新贻为两江总督,替换了曾国藩的位置,曾国藩才终于忍无可忍。马新贻刚上任两年,便遭遇了“刺马案”,成为当时备受关注的焦点。很多人猜测,刺杀马新贻的背后,正是曾国藩所为。
1868年8月22日,马新贻在江宁府衙阅兵时被一名年轻人刺杀,刺客名为张文祥。马新贻当场身亡,张文祥被逮捕后被严酷审讯,但他始终没有透露幕后主使。张文祥的死亡方式极其残忍,马新贻的弟弟马四亲自指挥执行刑罚,最终张文祥被用钩子钩出肉,再被剖腹挖心。然而,尽管如此,张文祥始终未供出幕后主使,而这也引发了更多对曾国藩的怀疑。
马新贻的死并不冤枉,他的上任本是奉慈禧之命,调查太平天国遗留下的金银问题,这个敏感话题涉及到的复杂利益无疑会触及到曾国藩一派的利益。马新贻在任期间,加强社会秩序整顿和财富调查,引发了众多反感,最终成为刺杀的目标。清廷对此反应强烈,曾在调查报告中表态,认为在总督衙门发生刺杀事件是叛逆行为,必须严查到底。
之后,发生了天津教案,天津的民众因反对天主教会而暴乱,造成十几名法国人死亡,法国政府要求清朝交涉。曾国藩被指责办案不力,最终清廷派遣李鸿章去收拾烂摊子,曾国藩因此颜面扫地。这一事件让曾国藩的形象更加受到清廷的不满,最终他因健康问题,回到江宁,仅在两江总督的职务上呆了不到一年便去世。
实际上,曾国藩与慈禧的斗争早已悄然开始。在他裁撤湘军的初期,慈禧便曾亲自召见过他,担心他心有不满,可能会对清朝的统治构成威胁。为了让慈禧放心,曾国藩主动削减了湘军的兵力,保留了三万军队,且将最能打仗的弟弟曾国荃送回家种地,以此来证明自己并无图谋。正是因为这一举动,曾国藩获得了慈禧的信任。
曾国藩死后,清廷为他追赠了“文正”的谥号,这是清朝对官员的最高荣誉,足见其政治贡献和在朝廷中的地位。曾国藩的铁腕手段在整个政治生涯中显现无疑,他常被称为“曾剃头”,以示他做事毫不留情。
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天国而建立的湘军,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没有朝廷的支援,他通过严苛的训练和资源整合,打造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和当时绿营军的奢侈形成鲜明对比。曾国藩为了完成任务,亲自指挥湘军攻占南京,血洗城内,造成了惨无人道的屠城事件。南京的妇女、儿童、老人等无辜百姓,纷纷被杀害,英军的报告中曾详细记录了这一残酷情景。
曾国藩的“狠”不只体现在对敌人的严苛处理,也体现在他对自己及部下的要求上。他常以身作则,对部队严格要求,执行任务时丝毫不容马虎。李鸿章曾是他的幕僚,早期在军营中曾偷懒,但被曾国藩当众批评,使得李鸿章从此不敢再有特殊待遇。曾国藩强调实干,不搞空谈,对细节的关注使得他在军事和政治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在个人修养方面,曾国藩也是自律严格。他并非天赋异禀,而是通过不断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终成一代名臣。他自知自己并非才子,28岁才考中进士,因而非常勤奋学习,努力补足不足。他在家书中常教导弟弟和子女要多读书,并以此为家庭的教育核心。
在政治上,曾国藩深知政治斗争的复杂,他对政敌的打压往往缜密而狠辣。在平定太平天国时,慈禧将浙江交给他管理,他在短短时间内便将当地三名权臣撤职,用实际行动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曾国藩虽然忠诚于清廷,但他并不容忍任何威胁到国家和王朝安全的力量。他的忠诚和冷酷的政治手腕共同塑造了他复杂的历史人物形象。尽管他一生无怨无悔地为清朝效力,但最后仍未能逃脱历史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