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一百单八将接到招安后,虽然表面上接受了,但他们依然不愿意接受朝廷的安排,反而有意在宋军内部建立属于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所谓的“宋家军”。这种情况,若是在赵佶、蔡京、高俅、童贯等人眼中,必定会让他们彻夜难眠。即使是历代的帝王如刘彻、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他们也绝不会允许一个“军中之军”的存在。
通常来说,一个朝廷的官职数目是有限的,而宋朝的官员数量则是极其庞大,许多空闲的官员都在期待着现任官员出现空缺,好让他们填补上去。突然之间,梁山一百单八将的到来,不仅让昏庸的皇帝和奸臣头疼,也让原本在职的官员和有意上任的后继者十分愤怒。他们的升迁机会被这些新加入的武将打乱,难免不满。
在梁山一百单八将和近十万喽啰的安置上,每年需要的开销数以千万计,朝廷如何负担得起?于是蔡京便提出了“以盗治盗”、“相互消耗”的方案。这不仅是他无奈的选择,而且在当时看来,也是一种相对有效的解决办法。
梁山一百单八将,虽然人物素质参差不齐,但当他们汇聚一堂时,形成的力量不可小觑。若是驻扎在京城附近,这股力量随时可能带来隐患,成为朝廷眼中的“钉子”。从朝廷角度来看,拆分梁山一百单八将无疑是减少潜在威胁的一种方式。然而,梁山好汉们不愿分散,宋江也不想失去能够从朝廷获取官职、权力和财富的机会。因此,朝廷给了他们一大堆艰苦、危险的任务,希望通过这些任务削弱他们的力量。
赵佶通过方腊之手,最终消灭了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的大部分。最后,朝廷只需再拿出二十七顶官帽,就能平息这一问题。至此,宋江不仅失去了众兄弟的支持,甚至当他们死伤过半时,他也没有再提过“生死与共”的誓言。
当初,二十七顶官帽还是相对容易安置的,然而,随着一些好汉选择辞官,宋江也最终陷入了孤立的境地。即使他明知酒中有毒,也不得不忍受,因为那些仍拥有兵权的好汉们,如呼延灼、朱仝等,绝对不会随他背叛朝廷,再次上山。
若宋江早些顺从朝廷的安排,或许他在即将到来的宋金战争中有机会立下赫赫战功,避免后来的悲剧。然而,世上并没有后悔药可吃,若梁山一百单八将听从鲁智深的建议,分成几个小队,并各自谋求出路,结果可能会截然不同。
从梁山好汉的名单来看,实际上可以将这些人分成四类。首先,一部分人肯定会跟随鲁智深,走一条既安全又有前途的路。鲁智深原为老种经略相公的部下,他带领一批弟兄归顺种家军,这不算是投降,而是“归建”。种经略笑骂几句后,还会举行庆功宴,庆祝自己多了几位能征善战的将领。
鲁智深的队伍中,除了被俘的降将,还有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等与太尉高俅有过节的好汉,他们也并不愿意再回到朝廷中任职,而是选择跟随鲁智深,投身种家军。林冲、杨志等人凭借卓越的武功,或许能在疆场上获得一官半职,开创一番事业。
加入种家军之后,鲁智深可以放下水磨浑铁禅杖,换上更加得心应手的柯黎棒,而武松斩敌立下赫赫战功,定会得到种师道的赏识,为他请封侯爵。至于在战场上为国杀敌,比充当朝廷鹰犬屠戮百姓的角色更加光彩。
此外,还有一部分梁山好汉,似乎并不追求功名利禄,甚至一些具有修炼潜质的人,或许会选择跟随公孙胜遁迹山林,脱离红尘,最终修得成正果。公孙胜的隐居生活,不失为一种超脱的选择。
再有一类人,可能会选择另一条路,那便是出海远航。混江龙李俊便是其中一员,他带着心腹兄弟漂洋过海,为大宋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甚至成为了暹罗国的主宰,受到了宋朝皇帝的敬重。如果李俊早些出海,阮氏三雄也会随之而去。他们胸怀壮志,敢于冒险,为大宋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然而,与这些英雄好汉的远大前程相比,剩下的一些山贼水匪、贪官污吏,最终还是会选择跟随宋江接受招安。李逵这种人物,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狱卒,也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将军;而那些如小李广花荣、揭阳镇三霸之类的恶人,也必然会趁机钻营,渴望穿上官服、压迫百姓。
智多星吴用虽然没有考取功名,但他一生渴望高官厚禄,甚至可以背叛宋朝,投降辽国。他对权力的欲望,丝毫不亚于其他贪官。在吴用眼中,能否当上官,已经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项终极目标,哪怕是叛国投敌,他也在所不惜。
当宋江最终被朝廷除掉时,吴用、花荣等人也必然遭遇相同的命运。李逵虽然残忍嗜杀,但也绝不会成为一个好官。即使他们可以穿上官服,也必然会遇到更有权威的审判者,最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