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继三皇五帝之后的第一朝代,而紧随其后的就是商朝,历史上常将其视为最基本的常识之一。五帝时期的著名人物大禹,年老时并未选择禅让,而是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从而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这也是我们熟知的夏朝历史的典型印象。
然而,许多现代学者对于夏朝的历史存在疑问,甚至有不少人否认夏朝曾经存在。一个显著的原因是,商朝的甲骨文中并没有记载商汤灭夏的历史事件。此外,夏朝的具体名称也一直被学者们提出质疑,缺乏实质性证据使得关于夏朝的历史成了谜团。
在国际史学界,商朝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历史的开端,而五帝和夏朝则被视为缺乏确凿证据的神话时代。因此,世界学术界普遍不承认夏朝的历史。那么,为何会有这种情况呢?
夏朝之所以与其他朝代不同,首先是因为其历史背景过于久远,许多有关夏朝的历史记载存在真伪不明的争议。现代人了解夏朝的历史,主要依赖司马迁的《史记》,然而《史记》成书时,距离夏朝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差距。期间经历了多次王朝更替与无数的战乱,更有如始皇焚书、项羽烧书等历史事件。因此,学者们对于《史记》真实性的质疑也就不足为奇。
不仅是后代史料有疑点,商朝的甲骨文中同样没有明确提到夏朝的存在。1959年在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被视为夏朝考古的重大突破,学者们推测该地可能就是夏朝的王都斟鄩。通过对遗址的碳14测试,发现其年限与历史记载吻合。从遗址的建筑规模来看,二里头曾是一个繁荣的城市,宫殿建筑的规模也远超其他同时期的遗址。
然而,即使如此,这也不能确定夏朝的确存在。确认夏朝的存在不仅需要找到夏朝的遗址和文物,更需要出土夏朝的文字。商朝和周朝都有确凿的遗址、文物以及文字遗存,学者们可以通过这些实物推测出这两个朝代的历史脉络,但关于夏朝的历史,我们只能通过后世的传说来窥探。可以说,现代人通过商周的文物与文字“与先人对话”,但从未与夏朝的先人取得联系。
既然没有直接的文字证明,为什么历史上会称这个朝代为“夏”呢?事实上,“夏”这一名称来源于周朝。周朝的文字中提到,在商朝之前的一个朝代被称为“夏”,但周人有时也称其为“禹”。因此,“夏”是周人对这一朝代的称呼,而商朝和夏朝的人民如何称呼自己的朝代,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证据。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命名上的争议,可以参考后代人物的称呼。例如,项羽的“项羽”并非他的本名,而是他的字,他的本名为项籍。后人也称他为“霸王”,这些不同的称呼其实指的都是同一个人。如果后世的史料有所缺失,人们可能会误以为这些称呼代表不同的人物。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夏朝的命名上,学者们争论的不是夏朝是否存在,而是夏朝到底该叫什么。
即使是与夏朝接壤的商朝,也未在甲骨文中直接记录商汤灭夏的事件。商汤推翻夏朝的历史性事件并未在甲骨文中有所体现,这引发了学者们的种种猜测。部分学者认为,现存的甲骨文存在缺失,有些文字未被完全解读,所以才未能发现有关夏朝的记载。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甲骨文中没有提到“商汤灭夏”是正常的,因为商朝人可能认为这件事不重要。甲骨文最初的用途是用于占卜和祭祀,商代人认为甲骨文的作用是与神灵沟通,而非用于记录活人的历史。因此,甲骨文并不致力于记录历史事件,更多的是记录祭祀和占卜结果。
然而,甲骨文中确实有与夏朝相关的线索。例如,有记录提到商朝时期的王朝祭祀某个叫“西邑”的地方,以防止那里的鬼神作祟。2008年,清华大学破解的战国竹简中也有提到:“尹念天之败西邑夏”,这句话的意思是商朝的国相伊尹帮助商汤打败了“西邑夏”这个国家。许多学者推测,这里的“西邑夏”很可能指的就是夏朝。商朝最初是夏朝的附属部落,后来自立为王,推翻了原来的统治者,这一历史事件在商朝的信仰体系中被视为忏悔的对象,因此才出现祭祀西邑的记载。
夏朝作为早期从部落过渡到奴隶制国家的时代,它的历史充满了神秘和疑点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风霜雨雪仍旧不断地侵蚀着历经千年的遗迹,今天的我们只能通过残存的遗址去感知曾经的辉煌。无论夏朝的名字究竟是什么,它在历史中的地位已然牢不可破,因为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