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的河西四郡,按从东到西的顺序依次为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和敦煌郡。河西四郡下辖的县总数为三十五个,其中,在西汉时期,由于大量匈奴部落的内迁及来自中原的移民,人口发生了显著变化,最终记录显示有71270户、280211人。
武威郡的地理位置位于石羊河流域,曾为休屠王的统治范围。为彰显汉朝军威和帝国实力,特意为这片土地命名为“武威”。武威郡的首府为姑臧(今武威凉州区),辖区包括十个县,人口有17581户,76419人。武威郡南部的祁连山脉支脉,包括冷龙岭、乌鞘岭、毛毛山、马牙山等山脉,地势险要。古浪与天祝,位于河西走廊与金城郡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通往西域的关键要道,同时也是五郡的咽喉。
河西的多条河流,如西营河、石羊河、杂木河、古浪河等,源自祁连山脉,奔流而下,在交汇后形成了石羊河(又称狐奴河),并共同形成了石羊河绿洲,武威城区便坐落在这片绿洲之上。
在武威郡内,设置了太守府和都尉府。太守府设在姑臧(即今武威凉州区),而都尉府则设在休屠王城。休屠王城位于石羊河北岸,是三岔城的一部分,位于今武威凉州区四坝镇三岔村,是武威—民勤绿洲的中心地带,水草丰美,气候宜人。三岔城沿着石羊河上游至休屠泽一带,本为休屠王的领土。石羊河的水源丰富,河水雄浑,河畔的胡杨林和芦苇荡随着微风摇曳,水鸟栖息其间。今天的红崖山水库位于此地,设计库容为1.27亿立方米,水库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沙漠水库。
尽管休屠泽如今已经干涸,但石羊河下游依旧滋养着民勤绿洲,形成了一片如扇状的绿洲,镶嵌在茫茫沙漠之中,风景独特。
一千多年前,武威曾是“甘肃的核心”,与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兰州、酒泉、天水、张掖等地相比,武威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两汉至魏晋时期,现今甘肃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归属于凉州管辖,凉州的治所便设在武威。
西汉时期的凉州共分为八个郡,其中武威郡位于中心位置。西部的郡,如张掖、酒泉、敦煌三郡,面积较大;而东部则有陇西、天水、安定和金城四个郡。到了东汉末年,随着天下大乱,凉州成为了一片安宁之地。历史记载称“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
历史有时会重复,西晋末年,天下再度陷入混乱,紧接着八王之乱爆发,五胡乱华随之而来。在这片动荡的天地间,凉州再次成为了相对安定的乐土。凉州的刺史张轨及其家族建立了前凉王朝,接管了凉州地区。
公元376年,前秦灭掉了前凉,武威依旧作为凉州的治所,一直延续至北魏和唐朝时期。武威仍然是西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这与其地理优势及历史积淀密切相关。唐朝时期,武威在丝绸之路的西线战略中也占据了重要位置。
然而,随着唐末宋初的到来,武威的衰落逐渐开始。当时,甘州、肃州、瓜州和沙州等地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压过了武威的光辉。西夏掌控河西走廊后,在张掖设立了甘肃军司,进一步削弱了武威的地位。
直到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朝廷在武威设立了凉州府,但此时的甘肃省会已经迁至兰州,武威再也没有恢复汉唐时期的光辉。然而,今天的武威依然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是我国东西铁路大动脉之一的兰新铁路的重要节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