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在参观上海洋山深水港时,感慨地说道:“没想到,90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所描绘的理想,今天在你们的努力下变成了现实,真是令人佩服!”这句话不禁让人产生了疑问: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的具体计划和愿景是什么?
让我们从一张地图开始了解。
1937年,随着日本侵华并占领上海,屠思聪先生成为了一个关键人物。他有一项特别的技能——绘制地图,并且深谙地图绘制和印刷之道。日本侵略者指派屠思聪绘制满洲国的地图,然而屠先生心怀爱国之情,毅然拒绝了这个要求。日本人见屠思聪不为所动,便开始采取暴力手段,逮捕屠思聪并掠夺了他所创办的上海世界舆地学社,所有的资料和地图都被抢走。
然而,有一张重要的地图也在其中,它就是《建国方略图》。这张地图长50.5厘米,宽37厘米,标注着比例尺为一千零五十万分之一。正面印有“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图”几个大字,展示了孙中山先生心中的中国未来蓝图。背面则附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字数超过一万字,阐述了其理想的具体内容。
经过专家考证,这张地图绘制于1928年下半年至1929年之间,共印刷了3000幅。然而,因战乱与中国经历的浩劫,如今留存的《建国方略图》非常稀少。国内现存的仅有十几幅,大多数都有破损或泛黄。尽管如此,宝岛台湾应该还保存着一些。
《建国方略图》是基于孙中山先生的著作《建国方略》绘制而成。那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又是如何诞生的?它具体写了什么内容呢?
(1)《建国方略》诞生的历史背景
孙中山先生怀抱着创建一个民主中国的伟大梦想,奔走各地,广受国人敬仰,最终被尊称为“国父”。他为中华民族勾画了一个光辉的未来蓝图,尽管当时许多人对他的理想并不看好,甚至有些人对他的宏大梦想嗤之以鼻,恶语相向。然而,一位真正的伟人,绝不会因为外界的冷嘲热讽而动摇。
1917年起,孙中山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写作之旅,先后完成了三部重要著作:《民权初步》、《孙文学说》以及《实业计划》。其中,《民权初步》最早完成,主要阐述了民主体制的框架和设想,但因内容较为枯燥,并未单独出版。接下来的《孙文学说》又名《知难行易的学说》,它是一本思想建设的书,目的是希望通过改变国人的传统思想,推动社会的进步。《实业计划》则是孙中山在1919年2月完成的,这本书详细勾画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随后在《远东时报》上发表,并于1921年再次出版时更名为《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
最终,这三本书在1924年合辑出版,名为《建国方略》。
(2)《建国方略》的核心内容
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最为重要的部分是他的“实业计划”。这一部分由六大计划组成,涵盖了33个小项。我们不妨挑选其中一些重要内容来详细了解。
① 国家发展,交通为先
孙中山深知交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在他的计划中,打算用60年的时间,建设16万公里的铁路,连接中国的沿海、内地与边疆。这个目标虽然在民国时期没有实现,但如今的新中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截止2021年,中国的铁路总里程突破了15万公里,接近了孙中山当年的设想。公路建设也同样迅猛,2022年中国的公路总里程已达到528万公里,远远超出了当时的预期。
② 三大港口建设,推动对外贸易
早在一个世纪前,孙中山就已提出建设或改良三大港口的计划,分别是:位于渤海的北方大港(天津港),上海的东方大港(洋山深水港),以及位于南方的广州港。这一远见卓识的规划,今天已经实现,并且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 中北部与北方大规模植树造林
孙中山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展现了他不仅考虑眼前的困境,也在思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他认为通过在中北部和北方地区大规模植树造林,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防风固沙并减少水土流失。即便在动荡的时代,他仍然关注长远的环境问题,显示出他非凡的战略眼光。
④ 人口迁移,促进地区均衡发展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即将南方和中原地区过于密集的人口,迁移到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和青海等相对空旷的地区。通过这一迁移计划,他希望能够促进全国人口和经济的均衡发展。
⑤ 重视矿业与农业水利
孙中山提到矿业的重要性以及农业水利的必要性,这种远见的目光源自他对国家资源的深刻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农业生产的稳定,尤其是水利设施的建设。
⑥ 三峡大坝的设想
也许最令人惊讶的是,孙中山早在1924年就提出了三峡大坝的设想。他认为,三峡大坝不仅能够实现船只的逆流而行,还能发电。今天,三峡大坝已经成为现实,验证了孙中山当时的远见和预见。
2005年,当连战主席参观洋山深水港并看到这些已经实现的建设成果时,他激动地说:“没想到,孙中山先生90年前的实业计划,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实在让人钦佩。”尽管从孙中山完成《建国方略》到2005年已过了86年,但这一计划中的大部分目标已经成功实现,令人深感敬佩。
回顾孙中山的一生,他的短暂59年中,既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深思熟虑,也让后人受益无穷。他的远见不仅成就了他的时代,也为今天的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他能活得更长久,也许中国的历史会有更多的合作,少一些内战。
在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宏大的国家蓝图,更是一个伟人的理想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