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清的闭关锁国被打开时,除了那些明理之人外,整个大清犹如一座巨大的精神病院。——这是来自网络的一种观点。
人们对清朝的蔑视,实际上并非对整个大清的否定,而是对晚清时期种种惊人操作感到愤怒和不解。1840年,英国的坚船利炮几乎将大清按在地上,迫使其签订了南京条约。除了支付战败国应有的赔款外,英国还顺势夺走了香港,并迫使大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鸦片战争标志着工业革命后,东西方之间首次大规模的直接对抗,最终以东方的彻底失败告终。而在大清朝廷的眼中,签订南京条约后,战争似乎就算结束,未来的大清依旧是那个“大清”。
然而,鸦片战争并未唤醒大清腐朽的政权,反而显示出大清的漠视,甚至可以说,清朝并不愿从世界变局的波涛中觉醒,继续做着它的自我陶醉的春秋大梦。而与大清相隔海洋的日本,却在这场战争中受到了震撼,开始深刻意识到东西方的差距,原来差距不仅仅体现在武器装备上,更深层次的是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巨大鸿沟。
在1840年之前,日本与大清的生存状态差不多,都是封建社会的末期,生产力水平相近,生产方式类似,而日本对大清依旧抱有崇拜之情。鸦片战争爆发后,这种崇拜完全破灭了,日本迫切需要弄清楚,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家能将拥有两千年文明的大清击败。为了消除疑虑,日本开始在国内的通商口岸设立报告制度,外国商船停靠时必须提交“报告”,介绍自己国家的风俗、文化与社会现状。这种看似无心的行为,实际上成为了日本收集情报的早期机制,也为日本打开了了解世界的大门。
那些停靠的外国商船并未意识到,日本人并非仅仅是为了听故事或看热闹,而是正在收集关键信息。13年后的1853年,日本遭遇了类似的历史事件——黑船事件。美国海军准将佩利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以武力威胁日本与美国签订《神奈川条约》。在此之前,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许多人对西方的先进技术、鸦片战争的后果,甚至是否会遭受西方入侵都抱有疑虑。然而,佩利的舰队以强硬手段逼迫日本妥协,这一刻,疑虑化作了残酷的现实。
在这一过程中,大量优秀的青年才俊和先进的思想浮现出来,他们努力应对这场危机,并尽力减轻其带来的后果。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日本能够在面对威胁时迅速反应,而大清却显得手忙脚乱,毫无准备。其实,正是鸦片战争的启示,激发了日本部分有识之士的觉醒,他们开始探索并尝试融入工业文明的浪潮。
比如,清朝人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一书,介绍了西方的科技和地理历史,这本书成为了日本人心目中的“宝典”。一些有势力的藩国也开始尝试发展工业,萨摩藩的藩主岛津齐彬便投资建造了用于制造大炮的反射炉,而佐贺藩更是率先自主制造出了蒸汽船。虽然当时日本的工业基础仍显薄弱,但在黑船事件后,日本的思想体系和工业基础已经逐渐成型。而这一切的准备时间,正是鸦片战争为日本赢得的“黄金十三年”。
相比之下,大清的反应显得极为迟缓,甚至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大清虽然进行了一些象征性的洋务运动,或在小站训练一些兵马,似乎这些举措并未根本改变大清的困境。其实,洋务运动中的先进人士并不是没有决心,也并非没有改革的魄力,相反,他们手中的资源和决心远比日本人多。然而,大清的内部局限使得这些先进者的努力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很多努力被朝廷的束缚所拖慢,而日本则在相对松散的封建体制下更能迅速行动。
日本能够成功应对,是因为其幕府体制并不像大清的朝廷那般稳固。虽然幕府名义上控制了日本,但却难以限制各地藩国的发展。与此同时,日本的民众和藩国并不信任德川幕府能够引领工业化革命,最终决定彻底推翻幕府,交由真正懂得工业的人来领导。而大清则不同,很多人仍然坚信,只有朝廷能够进行改革,其他任何声音都无法改变现状。因此,许多具有先进思想的青年才俊被压制,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有一种观点认为,清朝与日本的发展轨迹其实早已被历史定格。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鸦片战争的失败,让它对外界一无所知,堪称一场彻底的精神崩溃。与此相对,虽然日本也曾处于闭关状态,但在与荷兰的有限贸易中,已经获得了一些对西方的认知。当佩利的黑船到达时,日本并没有显得那么惊慌失措,反而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应对能力。而大清,却在鸦片战争后才开始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困境,根本不具备与西方列强抗衡的能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清朝实际上成了日本的“恩人”,替日本承担了这场历史的重击。如果鸦片战争的主角是日本而非大清,日本很有可能在外强的压力下迅速灭亡。然而,历史的轮回和讽刺在于,五十四年后,当日本崛起成为一大强国时,竟然发动了甲午战争,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