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位中国人而言,近代史无疑是一段相当沉重且悲惨的篇章。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便经历了无数次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掠夺。在这些侵略者中,令国人感到最为痛恨与愤怒的,莫过于日本。
日本在1894年首次发动甲午中日海战,紧接着在1931年便悍然占领我国东北,随之而来的就是残酷的侵华战争,这场战争使我国人民蒙受巨大的苦难,造成约3500万无辜同胞的丧生,整个华夏大地也在战火中变得满目疮痍。每一个有着血性与良知的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段深重的家仇国恨。
由于日本在历史上对中国造成了深重的伤害,二战结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中日之间的外交关系几乎处于僵持与冰封的状态。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首相池田勇人上台,他积极倡导修复中日关系,并在1962年签署了《中日长期贸易综合协定》,这才开始缓和两国关系的紧张局势。
进入1972年,经过多方的努力与铺垫,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成为战后首位访问中国的日本首相,其历史意义举足轻重,在他访问后,中日关系终于迎来了破冰的曙光。
既然首相都已经造访,那么日本天皇的到来也就不再遥远了。1992年10月,日本明仁天皇正式对中国进行历史性的访问,这是日本天皇首次踏足中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了确保这次访问的顺利进行,中日两国在各自的准备工作上下足了功夫。
众所周知,在日本国民心中,天皇是一位不可动摇的神圣存在。每当天皇在公共场合做出举动时,都会深深影响并牵动整个日本社会。而由于天皇家族传统的婚姻习俗,造成了一些身体上的不雅遗传特征,如轻微的驼背,因此天皇在外交场合的每一张照片通常都是由专门的摄影师精心拍摄,以尽量避免外人见到他不佳的一面。
然而,明仁天皇首次访问中国时,却因一道菜而陷入了困境。根据以往的外交礼节,宴会上的菜肴会事先与客方进行沟通。而这次中国准备的一道经典名菜——大闸蟹,却引起了日本方面的强烈反对,他们希望将其撤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大闸蟹引发如此纷争?难道天皇对海鲜过敏?
其实原因并非如此,众所周知,吃螃蟹的过程往往显得相当不雅观。对于日本人来说,假若天皇在全世界观众的眼前吃大闸蟹,必然会被认为是非常失礼的表现。面对日方的请求,我国最终选择了拒绝。接到这一回复后,尽管日方陷入了沉默,但随着宴会的临近,他们只能硬着头皮接受这一切。
为何中国选择坚决拒绝呢?因为大闸蟹作为宴会的主打菜肴,是中国美食的代表之一,几乎没有其他菜肴能够与之相提并论。而且,对于天皇吃相不雅的顾虑,中国早有应对之策。
当天,大闸蟹端上桌后,明仁天皇终于松了一口气,现场的日本记者也恍若顿悟。原来,中国的厨师早已将大闸蟹处理得体,无需天皇亲自去剥,只需轻轻一扇蟹盖,鲜美的蟹膏便显露无遗,方便又优雅。
正是因为中国厨师的聪慧与技术,成功化解了这场外交尴尬,天皇的形象得以保持完好,而中国也在这一过程中展现了主人的热情与礼仪,提升了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实可谓是双赢之局。
不可否认,日本天皇在待客礼仪上的讲究,实在是极为繁琐。当然,任何国家的皇家礼仪都有其复杂之处。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对中国外交工作人员的智慧与细致表示由衷的佩服,正是他们周全的考虑,才使得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盛名才能够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