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四马之一的马鸿宾,为何选择留在了国内,他后来的结局如何?
提到“马家军”,熟悉近现代史的人们无不知晓。这个曾以暴力和残忍著称的军队,特别是在1936年西路军2万将士死于马家军手下的血腥事件中,展现了令人发指的手段。以至于在1949年解放大西北时,解放军首长曾下达命令,不接受某些铁杆马家军的投降。然而,尽管同为马家军的领导者,他们的个性和人品却大相径庭,命运也各有不同。
在西北“群马”中,马鸿宾、马鸿逵、马步芳、马步青四人无疑是最具实力的,被誉为“西北四马”。与其他几位相比,马鸿宾显得格外不同。他被人称为“马憨”,为人忠厚,举止儒雅。与马步芳的凶狠、马鸿逵的阴谋诡计以及马步青的伪装不同,马鸿宾性格中带着一种儒雅气质。
四马的性格差异也决定了他们的结局迥异。在20世纪40年代末,历史的潮流无法逆转,国民党败退至台湾,失去支撑的马家军已走到了穷途末路。此时,四位马家军领导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担任国民革命军骑兵第5军军长和第40集团军副总司令的马步青逃亡台湾,于1977年去世,享年79岁;担任西北军政副长官和西北行辕副主任的马鸿逵也逃往台湾,并于1970年因病去世,享年78岁;西北军行政公署长官马步芳在顽抗后最终逃往台湾,并经埃及到沙特阿拉伯,成为台湾驻沙特大使,1975年去世,享年82岁。
与三位选择逃亡的马家军领导人不同,年长的马鸿宾在1949年9月顺应历史潮流,选择了和平起义,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这并非偶然,而是与他的性格、家庭背景密切相关。
尽管马鸿宾在四马中军力最弱,但他却在年龄、资历和影响力上无疑是西北群马的“老大”。他是马鸿逵的堂兄,比他年长八岁,而与马步芳相比,年纪大了19岁。马鸿宾的父亲马福禄在家族中有着崇高的声誉,他曾是清朝武进士,效力于朝廷,并且是名将董福祥的部下。在八国联军入侵时,马福禄英勇牺牲,为民族立下赫赫战功。马鸿宾继承了父亲的英勇精神,但因父亲去世较早,未能继承太多军事遗产,因此在四马中的军事实力较弱。然而,他继承了父亲的政治理念,主张各民族和睦相处,拒绝内斗,尤其在外敌入侵时,马鸿宾总是把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荣辱之上,毫不犹豫地带领部队同仇敌忾,保家卫国。
马鸿宾受伊斯兰教教育,但他思想开放,能够包容并吸收中国儒家文化,这使得他在各方面都显得更加宽容和有远见。这也让他与其他三位马家军领导人的狭隘和僵化思想截然不同。他并不像其他马家军领导人那样暴虐无道,而是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严惩任何侵扰百姓的行为。他在部下犯错时,毫不留情,曾因为副官强奸民女而亲自执行枪决。
在军人职业生涯上,马鸿宾一直坚持原则。1927年,他投奔冯玉祥,担任甘边剿匪司令,直到阎冯倒蒋失败后,才接受蒋介石任命,成为甘凉肃边防司令。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马鸿宾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当时日本企图控制内蒙和西北,切断中国与苏联的联系,曾试图拉拢马鸿宾。然而,马鸿宾得知后迅速采取行动,下令全城抵制日本。马家军在银川城外当街击毙了两名汉奸翻译,并严令市民不准接待日本人,使得日本的劝降计划失败。
然而,面对解放军的强大进攻,马鸿宾的态度与马鸿逵截然不同。1949年9月,解放军突破兰州,兵临宁夏。解放军高层派遣了许多德高望重的西北人士,劝说马鸿宾接受和平解放。然而,马鸿逵坚持抵抗,拒绝投降,甚至让自己的部队成为炮灰。马鸿宾却审时度势,为了百姓和士兵的生命安全,选择与解放军接触。
当时,彭德怀司令员曾对马鸿宾释放善意,他不但曾放过被俘的马家军官员,还向马鸿宾表达了对他的钦佩。此时,马鸿宾的思想逐渐发生变化。通过与傅作义、邓宝珊的长谈,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顺应时代潮流是最明智的选择。最终,马鸿宾于9月19日宣布起义,9月20日签订和平协议,成功实现宁夏的和平解放。
马鸿宾的选择不仅挽救了无数生命,也为自己赢得了新生。1949年12月23日,他被任命为宁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开启了他的新生活。马鸿宾的生活非常简朴,他穿着朴素,饮食简单,和普通百姓并无二致。在他的领导下,宁夏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马鸿宾也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50年,他当选为甘肃省政协副主席,1954年成为甘肃省第一副省长,继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1954年,甘肃发生严重旱灾,马鸿宾毫不犹豫地前往灾区调研,亲自为当地民众解决问题。作为一位坚定的爱国者,他不仅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建设中,也为促进民族团结付出了巨大努力。
马鸿宾的谦逊和廉洁,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他生活简朴,一直保持着清廉的作风。即使在他担任高级官职时,也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直到1960年10月21日,马鸿宾因病在兰州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