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雄信被杀,后果严重
隋唐时期,乱世之中英雄辈出,历史的复杂性往往造就了人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李世民为例,他在建立大唐帝国的过程中,开创了贞观之治,树立了大唐盛世的根基,而他与魏征之间的君臣情谊,更是传为千古佳话。
然而,李世民的历史评价并非只有光辉的一面。他身上也一直被“玄武门之变”和“杀弟夺妻”等标签深深贴上,难以去除。如果深入探讨,便会发现李世民还有一个难以理解并且至关重要的决定——那就是杀单雄信。
单雄信之死,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这一事件直接促使了刘黑闼的崛起,差点摧毁刚刚建立的大唐帝国。至于刘黑闼反叛的具体原因,史书《资治通鉴》等都有详细记载。首先,李渊的“失德”,即杀害了河北的强者窦建德;其次,单雄信的死,让窦建德的旧部(包括刘黑闼)感到前途渺茫,认为与其等待死亡,不如奋起反抗。
更为可怕的是,单雄信之死种下了仇恨的种子,直到唐朝末年,他的后代——单雄信的第11代孙,单兴、单旺、单茂、单盛,纷纷追随黄巢起义,称为“黄军四杰”,直接给大唐带来了致命打击,差点让大唐彻底灭亡。可见,单雄信这一人物在唐朝历史中的影响深远。
那么,李世民为何如此决绝地杀了单雄信?明明他一向以宽广胸襟和求贤若渴著称,能够接纳尉迟恭、秦琼等人,为什么偏偏就容不下单雄信呢?
二、杀单雄信的两个理由
首先,史书上给出的第一个理由,也是后人普遍认可的解释——单雄信的反复无常,他的性格和行为让人无法信任,因此有人将他与三国时期的吕布相提并论。
其一,单雄信与吕布一样,号称“飞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李广也有“飞将”的称号,然而他却成为了著名的悲情英雄。为什么在历史评价中,吕布与单雄信的形象如此相似呢?这正是由于他们的反复无常,令人无法依赖。
单雄信的历史,充满了变节与投降的故事。最初他投奔了瓦岗寨的领导人翟让,并迅速成为瓦岗三巨头之一,地位崇高。然而当李密接管瓦岗后,翟让被杀,单雄信则因求饶而得以保命。紧接着,在李密与王世充的决战中,单雄信见李密败局已定,毫不犹豫地投降了王世充,成为王世充的第一大将。虽然这时他如鱼得水,但好景不长,李世民的大军很快逼近,经过虎牢关一战,王世充与窦建德被俘,单雄信又一次选择了投降。
这一系列反复的投降行为,让人不禁联想起吕布的三易其主,李世民认为这样的人格特征无法容忍,因为他们缺乏忠诚与信任,是“小人”式的人物。因此,李世民决定将单雄信铲除。
然而,仔细推敲这一理由后,却有些许不合理之处。单雄信确实反复易主,但秦琼的经历甚至更加“灿烂”。秦琼最初是隋朝的将领,兵败后投奔瓦岗,随后又投向王世充,最终还是投降李世民。虽然他有过四次投降,但李世民接纳并重用秦琼,最终让他成为了《隋唐演义》中忠义的象征。
更重要的是,单雄信的武功和统兵能力远超秦琼。在瓦岗寨时期,单雄信是第一大将,在王世充手下,他依旧是第一大将,显然单雄信的军事价值不容小觑。那么,单雄信的反复无常就能成为他被杀的充分理由吗?显然并不合理。
其次,李世民杀单雄信的第二个理由,是单雄信错过了投降的最佳时机。李世民接纳并重用尉迟恭、罗士信等人,主要是因为他们投降时正是李世民需要急需人才的时候。尤其是在与王世充对峙的关键时刻,李世民急需猛将,尉迟恭与罗士信的投降恰逢其时。
然而,单雄信的投降却是在大唐基本确定胜局之时。此时,大唐已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天下大势已定。李世民不再急需额外的战将,而单雄信的投降显得毫无意义。若留用他,如何安排他的位置?单雄信的存在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麻烦和矛盾,最终李世民选择了果断杀掉单雄信。
从这个角度看,单雄信错过了投降的最佳窗口期。若他在早些时候投降,或许历史会有不同的解释。而此时投降的单雄信,已不再具备足够的价值,只能被视为不必要的麻烦。
三、问题出在徐茂公身上
除了上述两个理由外,笔者认为李世民决定杀单雄信,实际上也与李勣(徐茂公)息息相关。李勣曾与单雄信并肩作战,共同领导瓦岗,成为瓦岗的两位大头目之一。李勣曾多次向李世民请求宽恕单雄信,甚至表示愿意放弃自己的官职来换取单雄信的生命,但李世民始终未同意。
李勣对单雄信的深厚情谊也表现在单雄信临终前,亲自割下自己的肉来喂给单雄信,这一举动让人感受到李勣为救单雄信付出的巨大努力。但这也正是问题的根源所在。若单雄信得以赦免,他必定会感激李勣,而两人联合起来,将形成对李世民的威胁。李世民对李勣一直心存忌惮,如何可能允许这种局面发生?
李世民虽然接纳尉迟恭和秦琼,但他们与李勣不同,他们始终是李世民的“孤臣”,从未构成对李世民的威胁。而李勣在瓦岗势力中的地位,使得他成为了李世民心中的隐患。如果单雄信被赦免,必然会与李勣形成更紧密的联盟,这将使得李世民难以再信任这两人。因此,李世民最终决定铲除单雄信,而这一决策也让李勣的努力成为了“无用功”。
从这点看,单雄信之死不仅仅是单纯的历史事件,它更是李世民与李勣之间复杂权力斗争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