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的宋国,流淌着商朝贵族的血脉,拥有独特的文化和军事造诣。因此,在当时的实力上,宋国远超后人的评价,具备着强大的潜力。
然而,虽然宋国曾号称拥有五千乘之军力,拥有数万甲士,被称为“五千乘之劲宋”,这样一个强大国家为何最终没能被后代视为战国强国,甚至在秦国灭六国之前就被邻国打得节节败退呢?
宋国曾在东部战场上压制齐国,南下大败楚国,西进使魏国闻风丧胆,然而为何始终未能跻身战国七雄之列?根据《战国策》的记载,当时的战国格局中,强国有七个,规模较小的国家则有五个。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当时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是“乘”这一单位。
简而言之,“乘”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战车数量。尽管这种战车与现代坦克和装甲车有所不同,但在当时的战场上,其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战车由马匹牵引,车斗内有弓箭手和战士,这种机动性极强的作战单位,虽然从现代眼光来看显得原始,但在战国时期的战场上,战车的威力是不可小觑的。
宋国的战车数量在其鼎盛时期达到了五千乘,虽然不及《战国策》所列的强国标准,但也足以显示其军事的强大。然而,由于未能达到更高的“乘”数标准,宋国自然未能跻身战国七雄。
在战国时期,宋国的疆域经历了较大的变动。与宋国接壤的卫国、郑国和鲁国,在被齐国、楚国等大国吞并后,宋国与魏、楚、齐三国形成了直接接壤的局面。由于宋国的综合实力不及这三国,三大强国早已暗中筹划进攻宋国。
然而,宋康王推翻了宋桓公的统治,建立了新政权,并实施改革,使得宋国焕然一新,军力逐渐具备了与邻国抗衡的实力。三国的国君开始犹豫,担心攻击宋国可能暴露出自国的弱点,进而引发其他国家的围攻,因此没有轻易出手。
宋康王重视军事,他知道其他国家迟早会对宋国发动进攻,因此他坚持日夜训练军队,准备迎接可能的战争。当齐国终于忍不住发起进攻时,宋国不仅成功防守住了齐军的攻势,还派出了精锐的奇兵,反攻齐国,不久后便攻占了五座城池,迫使齐军撤退。随后,楚国认为自己更强大,试图趁机攻打宋国,然而楚军被宋国的军队狠狠击败,宋国甚至获得了三百里新的领土。魏国也未能在宋国取得任何胜利,最后在失去两个城池后仓皇撤军。
宋康王的胜利让他产生了过度的自信,他决定联合楚国或齐国来共同打败魏国,但他的外交手腕不如军事上的成功。几番摇摆后,宋康王竟然决定与秦国建立联盟。最终,宋康王出击,先灭了齐国的盟友滕国,激怒了齐国,齐国联合燕国对宋国展开进攻,结果宋国惨败。
秦昭襄王看局势纷乱,不愿再卷入宋国周围的战事,于是借口攻打魏国腹地,放弃了与宋国的盟约。宋国不仅外敌环伺,国内也发生了权力斗争。宋康王由于暴政导致民心丧失,而与太子因一场宴会上的矛盾,父子反目成仇。为了报复权臣,宋康王把太子流放,失去民心的宋国军队也因此大幅削弱。联军很快攻入宋国都城,宋康王带领残余部队逃亡,最终死于逃亡路上。
如果宋康王能够意识到民心比武力更为重要,或许他不会如此轻率地树敌。如果宋国能够安静发展,避免过度卷入战争,继续增强军事实力,可能几年内就能抵挡住外敌。然而,宋国的时运不济,未能获得足够的时间进行发展,最终在背叛和内外夹击下崩溃。
在齐桓公去世的那一年,齐国失去了领导力,正是争夺中原霸主的关键时机。然而,宋国当时的国君宋襄公却显得脱离时代。他为了维护齐桓公的遗志,亲自照顾齐桓公的儿子公子昭。宋襄公崇尚仁义,认为自己国家是正义之师,因此有了争夺春秋霸主的野心。
然而,要称霸诸国,必需强大的盟友。宋襄公多次邀请楚成王和齐孝公,准备联合形成强大的联盟。但他未听从臣子的建议,未能带足兵力,在会盟时,反而被楚王的卫队扣押,屈辱至极。此后,他决定先攻打楚国的附属国郑国,却因对手过于强大而失败,甚至在战斗中受伤。
实际上,宋国无论在军力还是国力上,都不应当进入战国七雄的行列。它的辉煌只是短暂的,之后在数任国君的领导下,战斗力大幅下降,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最终注定了宋国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