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经过夏、商、西周三个朝代之后,进入了春秋和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曾经统一的王朝被割裂成了多个诸侯国,相互争斗,分裂成了多个势力。东周和西周虽然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有众多诸侯,但两者的本质却大有不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的权力在天子手中,而东周时期则是诸侯自行处理礼乐和征伐,体现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涌现了一大批符合时代需求的外交人才,苏秦便是其中之一。凭借他卓越的外交天赋,他为齐国做出了许多显著贡献。然而,随着苏秦声名鹊起,也引来了不少嫉妒与障碍,最终他不幸遭遇暗杀。临终时,苏秦对齐王说的那些话果然应验了,凶手终究难逃法律的制裁。那么,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
根据史籍记载,苏秦是战国时期洛阳人。年轻时,他拜鬼谷子为师,与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弟子。尽管学成之后,他却没有受到各国的重用。尽管苏秦学识渊博,口才非凡,但在当时,因缺乏农事经验,且生活贫困潦倒,身边许多人都看不起他,甚至嘲笑他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自理。面对这种处境,苏秦并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研读书籍,并在一年后提出了“合纵”的外交策略。
尽管苏秦在精心钻研下,提出了“合纵”这一策略,满怀信心地认为能够说服各国君主为他提供支持,但现实并非如此。特别是秦国在几代国君的治理下,已经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几乎一统天下,其他国家纷纷显得软弱无力。而秦国强大的根源之一,便是鬼谷子的另一名弟子——张仪,他提出的“连横之术”与苏秦的“合纵之术”形成鲜明对比。
合纵与连横的策略各有其时机和背景,但合纵策略最终效果不大,导致苏秦依然未能获得重用。经过一番失败的尝试后,苏秦变得心灰意冷。然而,命运并未完全抛弃他,在他游历到燕国时,遇到了自己的贵人——燕文侯。燕文侯非常信任苏秦,在许多政策的推行上都给予了他全力支持。
正如古人所说,“士为悦己者死”,苏秦深知燕文侯对他深厚的信任,因此付出了全力来回报燕文侯的厚爱。在苏秦的策划下,函谷关以东的六国结成了一个联盟,共同对抗秦国。这一时期,合纵策略迎来了它的巅峰,后世才开始将合纵之策与苏秦紧密联系在一起。
然而,这段光辉的日子并不持久。燕文侯去世后,燕国的继任者燕易王与苏秦的关系变得复杂。尽管燕易王没有清算苏秦,但这种反常的宽容让苏秦心生不安。最终,苏秦选择辞去燕国的职务,来到齐国,得到了齐王的重用。
苏秦在齐国的确做了深入的调查,发现齐宣王并非英明的君主,甚至有些荒淫无道。实际上,苏秦的到来并非单纯为了齐国的强盛,而是为了耗尽齐国的国力。苏秦在齐宣王死后,便利用齐宣王子嗣齐闵王的孝道,鼓动他修建一座奢华的陵墓,以示孝心。齐闵王对这一建议感到非常认同,认为这不仅是孝道的体现,还能让他在百姓心中树立好形象。
然而,苏秦的这一策略深藏陷阱。齐国大兴土木修建陵墓,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加速了国家国力的衰退。齐国的朝臣对此极为不满,多次上奏要求停止这一无益的工程,却被忽视。终于,齐国的臣子决定采取行动,策划了刺杀苏秦的计划。在一次宴会上,苏秦遭遇了大臣们的联合刺杀,尽管齐王下令护卫保命,但由于刺客众多,苏秦最终身受重伤,命丧黄泉。
尽管苏秦被刺杀,他并未死于毫无反抗的状态。在临死之前,苏秦向齐王透露了他是燕国的间谍的秘密,并要求齐王将他车裂,并奖励刺客。齐王答应了苏秦的遗愿,而那些参与谋杀的齐国贵族,纷纷暴露在阳光下,被捕并经过审讯后,谋杀的真相水落石出,苏秦的冤屈得到了报复。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七国鼎立,战争不断,外交人才倍受各国君主的青睐。苏秦虽然出身贫寒,但凭借非凡的智慧和才华,最终成功获得了燕国和齐国的重用,尽管最终因阴谋而死,但他的外交智慧仍然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