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白起作为一位赫赫有名的将领,为秦国一统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据《战国策》等史书记载,白起在伊阙之战中大破魏韩联军,接着在鄢郢之战中攻陷了楚国都城郢城,并在长平之战中重创了赵国的主力。凭借这些卓越的军事成就,白起最终被秦昭襄王封为武安君,地位显赫。然而,这位一度被誉为“战神”的将领,却在公元前257年被秦昭襄王赐死。这一命运转折究竟是为何?笔者认为,白起的死与以下三个因素密切相关。
一
首先,白起与秦昭襄王的关系恶化,主要源于他多次拒绝执行王命。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准备趁胜追击,彻底摧毁赵国。当年十月,秦国再度平定上党郡,接着秦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王龁领军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另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则计划围攻邯郸,准备一举解决赵国的威胁。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秦昭襄王却采纳了赵国提出的割地求和的建议。丞相范雎也认为秦国军队需要休整,不宜继续作战。虽然赵国这一举措显然是拖延时间的策略,秦昭襄王却未能及时识破。感到被欺骗的秦昭襄王愤怒不已,立即派王陵进攻赵国都城邯郸。由于王陵的进攻进展不顺,秦昭襄王决定让白起前去支援。然而,白起却提出邯郸难以攻克的意见,拒绝参战。笔者认为,白起的拒绝可能源于他对秦昭襄王未听从自己先前建议的怨气。此举无疑让秦昭襄王心生不满,二人的关系也因此逐渐疏远。
二
其次,白起在得知秦军兵败的消息后,发表的言辞激怒了秦昭襄王。在白起拒绝参战后,秦昭襄王改派王龁领兵继续进攻邯郸。尽管秦国不断派遣增援,但赵国上下誓死守城,赵孝成王更是向魏国和楚国请求支援。公元前257年,魏国和楚国派遣援军前来支援赵国,最终导致秦军在三国联军的围攻下惨败,损失惨重。白起听到战败的消息后,言语中带有不满和自得:“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这番话显然透露出他的沾沾自喜,然而,这对秦昭襄王来说无疑是火上加油。在秦国兵败之后,白起的这种态度更是让秦昭襄王愤怒至极。尽管秦昭襄王再次命令白起出兵,但白起以病重为由拒绝了命令。丞相范雎曾多次前去劝解,但白起依旧坚持不出战。最终,秦昭襄王失去耐心,决定让白起自尽,彻底断绝这段关系。
三
最后,秦昭襄王决定杀害白起,亦与当时秦国内部的权力斗争息息相关。在秦昭襄王即位初期,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宣太后手中,而秦昭襄王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虽然他年轻时能忍受这一局面,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他越来越渴望掌控实权。与此同时,宣太后的弟弟魏冉作为秦国丞相,掌握了大量的党羽,并且为了增强自己的权力,一度推荐白起担任重要将领,将白起拉入自己的阵营。然而,随着秦昭襄王逐步回归政权,魏冉在公元前266年被罢免,而宣太后也于公元前265年去世。尽管如此,白起依然是宣太后派系的重要一员,他的存在对秦昭襄王的权力构成了威胁。为了彻底消除这一威胁,巩固自己的地位,秦昭襄王决定采取极端手段,最终下令赐死白起,彻底断绝了宣太后派系的影响力。
通过这三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白起的死亡既是个人与政权冲突的产物,也与秦昭襄王深刻的政治斗争密切相关。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白起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秦国的权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