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世袭制王朝皇位继承,历来十分注重血统传承,但这种血统不仅仅意味着皇帝的儿子。对于皇子而言,还需要考量其母家的背景及身份地位。皇族中,母凭子贵的说法是常见的,后宫的女子若能为皇帝生下皇子,便能提升自己在宫中的地位。然而,母与子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母亲的地位对孩子的继承权影响巨大,子女的地位同样也受到母亲家族身份的深远影响。
在古代皇族中,嫡庶之间的尊卑分明,立嫡立长是帝王之法。这使得那些庶妃所生的孩子无论数量再多,都无法与嫡子争夺皇位。这些庶子无论如何努力,他们与嫡子之间的地位差距始终不可弥补,尤其是当嫡子存在时,庶妃的长子即便为庶长子,其地位也总是屈居嫡子的下方。在多个嫡子之中,嫡长子往往被视为最尊贵的继承人。例如,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是嫡子,但并非长子。李建成,他的大哥,作为嫡长子,享受了至高的宠爱与地位。
尽管李世民并非长子,但他对自己的嫡长子表现出了极大的宠爱,他早早就立下了李承乾为太子。而李世民的其他两个嫡子,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则相对没有太多突出表现。然而,在所有的嫡子之中,李世民对其第三子——蜀王李恪,尤其偏爱。李恪的母亲为庶妃杨氏,杨氏虽然出身高贵,但她是前朝隋炀帝的女儿,这种身份为李恪的继承之路蒙上了阴影。
尽管如此,李恪从出生起便受到了李世民的宠爱。仅仅两岁时,李恪就被封为长沙郡王,八岁时又升为汉王。李世民即位后,将李恪重新封为蜀王,并称李恪为最像自己的儿子。李恪不仅聪明机智,勇敢果敢,且自小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深受李世民的喜爱,连李渊也对李恪十分看重。毛主席曾评价李恪为一位出类拔萃的青年才俊,尽管如此,最终李恪因其血统问题未能继承皇位。
李恪在赴任封地前前往向李世民辞行。离开时,李世民有些不舍,曾对大臣们感慨,表示自己十分想多陪陪这些儿子。为了巩固大唐政权,李世民曾将宗室亲王的封号改为世袭制,并为李恪改封为吴王。尽管李世民为李恪安排了各种职务,但李恪并未按照计划去担任新职,直到第二年才开始履行。随后,李恪因喜好打猎而导致一些破坏农业的事件,最终被朝臣弹劾。然而,李世民在面对朝臣的指责时,仍然为李恪辩护,将过错归咎于辅佐李恪的臣子,指责他们未能劝阻李恪,彰显了李世民对李恪的宽容与宠爱。
李世民在选立储君时,曾考虑过将李恪列为继承人,因为李恪的能力不亚于李承乾。然而,朝中的大臣们对此表示强烈反对,特别是长孙无忌,他提出了李恪母亲身份的问题,坚决反对立李恪为储君。长孙无忌的影响力使得朝臣们纷纷支持晋王李治,最终李世民在长孙无忌的劝说下,决定立李治为太子。毛主席曾批评李世民这一决策,认为立李治为储君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因为李治的能力远逊色于李恪。长孙无忌则为李治辩护,强调他仁厚且未来可能成为明君。长孙无忌的立场也受到了个人利益的驱使,毕竟李治是他的外甥。
尽管李治最终继位后并未苛待李恪,给予了他加官进爵的待遇,但长孙无忌并未放过李恪。最终,李恪遭到陷害,被诬告谋反,唐高宗尽管性格软弱,但在继承问题上依旧做出了果断决策,命令将李恪处死。李恪临终前,愤怒地咒骂长孙无忌,指责他权力滥用,违背皇权。李恪去世后,他的儿子们被流放,家中的女眷也被强制带到皇陵守墓,终身不得离开。
然而,李恪的冤屈并未永远埋没。在武则天时期,长孙无忌因为权力斗争最终被逼死,而李恪的冤屈终于得以昭雪。李恪的尊荣在李显即位后得以恢复,他的吴王封号也得以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