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谈到了许多关于清朝的故事,像是乾隆皇帝、顺治皇帝等历史人物。今天,我们将讨论的是雍正皇帝登基过程中的京营八旗。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尤其是面对来自各方的政治对抗,包括老八胤祀集团和老十四胤禵集团等势力。在雍正登基的过程中,京营八旗的战斗力无疑成为了他的重要支撑。那么,京营八旗究竟拥有多少兵力呢?
首先,我们从雍正皇帝的登基过程谈起。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享年61岁,之后,年仅45岁的四皇子胤禛继承了皇位,成为了清朝历史上的雍正帝。然而,雍正的登基并非一帆风顺。在京城,老八胤祀集团的势力正蠢蠢欲动,而在西北,老十四胤禵则带领着20多万的大军,准备西征。面对如此局势,雍正是如何成功登基的呢?
虽然老八胤祀集团的实力相当庞大,且积累了大量的政治资源,但他们并没有兵权。正如那句老话所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强大的军队支持,老八胤祀集团根本无法威胁到雍正的登基。与之相对,雍正在登基过程中,牢牢掌控了京城及周边地区的9万多军队,为自己的登基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首先,雍正控制了皇宫的侍卫部队,这支部队历史上有时被称作御林军或禁卫军,负责保护皇宫安全。虽然这支部队的兵力并不多,清朝时期大约只有1000人左右,但它的作用却非常关键。雍正皇帝曾长期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因此对这支部队的情况非常熟悉。在登基过程中,雍正凭借着自己多年的威望和人脉,成功掌控了这一重要力量。
然而,仅凭侍卫部队,雍正显然无法顺利登基。在这一关键时刻,隆科多的作用至关重要。隆科多在清朝后期担任了九门提督,这一职位赋予他对京城治安的管理权,包括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等军队。巡捕五营是属于京城的治安力量,兵力约为1万,而八旗步军营则是准军事力量,兵力大约2万人。这样算来,隆科多手下的兵力超过了3万,而且几乎都驻扎在京城。随着隆科多的支持,雍正的登基过程在京城的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
从康熙晚期开始,九子夺嫡的局势复杂,各位皇子都明白九门提督的重任,因此积极拉拢隆科多。然而,隆科多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加入了胤禛(即雍正)的阵营,并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军事支持。在雍正成功登基后,隆科多得到了丰厚的赏赐,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地位。
在雍正的早期统治中,隆科多和年羹尧无疑是最具权力的人物之一。除此之外,另一位关键人物便是老十三胤祥。清朝的军队分为八旗军和绿营军。绿营军由明朝时期的降军改编而成,总兵力超过60万人,驻扎在各地。至于八旗军,作为清朝的主力野战军,总兵力约为20万人。八旗军中的一半驻扎在各大城市,由地方的镇守将军管理,另一半则驻扎在京城周边,成为京营八旗。京营八旗不仅是清朝最强的机动战斗力量,也是雍正能否顺利登基的关键所在。
京营八旗由亲军营、前锋营、火器营、护军营、健锐营等组成,总兵力达到10万人以上。尽管康熙皇帝在位期间,由于应对西北准噶尔部的压力,京营八旗调动了部分兵力,但仍有约6万军队驻守在京城周围。雍正登基时,老十三胤祥凭借着自己广泛的威望,成功控制了京营八旗,为雍正的登基提供了强大的军事支持。
因此,在雍正登基的过程中,京城内外的三支武装力量,共计超过9万军队,都在雍正的掌控之中。相比之下,虽然老八胤祀集团实力雄厚,但由于没有兵权,最多只能临时调动一些家丁,根本无法形成威胁。雍正登基后,凭借老十三胤祥的重要支持,迅速加封他为铁帽子王,同时授予其“一门双王”的殊荣,这也彰显了老十三在登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至于远在西北的老十四胤禵,尽管他手下有20多万西征大军,但由于距离京城遥远,难以及时调动。而且,面对复杂的局势,老十四最终选择放弃对京城的支持,决定返回京城奔丧,彻底放弃了对登基争斗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