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这片自1683年起被清朝纳入版图的宝岛,爆发了一场由天地会头领林爽文发起的反清起义。这次起义源于民众对清朝统治者压迫与剥削的反感,获得了岛内汉族流民及高山族居民的广泛支持。起义者推举林爽文为盟主大元帅,立国号“顺天”,并在台湾各地展开攻城掠地的活动,杀戮清朝官兵。随着起义队伍不断壮大,起义内部的势力和成分也逐渐复杂,原本简单的反抗行动逐步演变为对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种种官民矛盾、帮派和宗族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由于起义者的思想局限性,林爽文的起义很快从反清转变为一场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岛上的社会秩序彻底崩溃,甚至在林爽文自立为“顺天”之后,这场起义更带有了叛乱和分裂的色彩。
经过数次平叛失败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八月,清廷任命大学士福康安为总指挥,领侍卫大臣海兰察为参赞大臣,统领满汉精兵渡海前往台湾。与起义军相比,福康安无论是在战略战术上,还是在指挥能力上,都显得更为高明。在接连胜利后,尤其是在斗六口等战役中,清军逐步攻占起义军的要地,最终成功俘虏林爽文和庄大田等起义领袖,起义也随之失败。这次平定台湾叛乱的胜利使乾隆帝欣喜若狂,他不仅大力赏赐有功将士,还特地为功臣们画像、题诗,画像更被挂在紫光阁内,以示表彰。
此次平定台湾叛乱的功臣中,共有50人获得了画像,第一次表彰的20人多为统帅级人物,第二次的30人则主要是将领和战斗英雄。在第二次表彰的30人中,有几位吉林籍的八旗将士,这些人在多次战斗中屡立战功,甚至有些将领的画像曾多次被悬挂在紫光阁内。
据地方史料记载,清朝入关后,吉林地区涌现了许多名将,尤其是自宁古塔将军驻扎吉林城以来,吉林地区更成为清朝的重要兵员来源。无论是抵抗沙俄的侵略,还是对抗准噶尔的战斗,吉林籍的八旗将士都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出色的军事才能,获得了世人的尊敬。在雍正时期,许多出身较低的八旗将士,如爱隆阿、富德等人,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猛脱颖而出,成为了享誉一时的名将。
在《平定台湾后三十功臣》的立轴油画中,排名第一的便是“吉林副都统、法福哩巴图鲁”乌什哈达。乌什哈达,伊尔根觉罗氏,吉林满洲正黄旗人,早在乾隆二十八年,他因参与征缅甸战役而立下赫赫战功,获得了“法福哩巴图鲁”的荣誉称号。后来,他又参与了金川平叛,凭借这次战功,他再次荣登紫光阁的画像榜单。之后乌什哈达曾因故被免职,直到台湾叛乱爆发时,他才重新被启用,担任头等侍卫。
乌什哈达在台湾的表现堪称出色,他统领水师,巧妙部署,在琅峤成功捕获了起义军领袖之一庄大田,因此得到了清廷的嘉奖,升任吉林副都统,并再度成为“紫光阁”功臣。他的画像题词中写道:“金川领队,不畏嶫岌。领水师兵,岂亦所习。连樯海口,合势围急。大田就擒,志坚功立。”乌什哈达的军事才能不止于此,他后来还参与了对廓尔喀的战争,凭借此战功,他第三次获得了“紫光阁”的荣誉。可惜的是,乌什哈达虽然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但他在官场上并不擅长为官,正直的性格使得他在仕途上屡遭波折,最后在剿灭白莲教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排名第八的“头等侍卫、和隆武巴图鲁”额勒登保。额勒登保,瓜尔佳氏,吉林满洲正黄旗人,原本出身低微,是一个采珠的牲丁。然而,在乾隆朝连年征战中,额勒登保展现了出色的军事天赋,成为了海兰察的部下,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在台湾的战斗中,他凭借个人的勇猛与智慧,首次被列入紫光阁的画像。他的画像题词中赞扬了他勇敢果敢,作战时以身作则,冲锋陷阵,展现了非凡的勇气。
此外,排名第二十三的“萨克丹布”,这位吉林满洲正白旗的将领,虽然在台湾战斗中的表现没有其他将领那般显赫,但他依旧因战功被列入紫光阁。他的画像题词称赞他率领队伍攻坚奋勇,极具勇气。萨克丹布在嘉庆时期继续活跃,他的儿子格布舍也继承了其军旅生涯,成为一位知名的将领。
在这些英勇的吉林籍将领中,还有一位排名第十七的“吉林佐领、噶尔萨巴图鲁”五德,尽管史料中几乎没有关于他的详细记录,但从画像题词中可以看出他在台湾的表现也非常出色。
清乾隆帝时期,清朝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其中“靖台湾”虽然看似规模较小,但其历史意义却深远。如果当时林爽文和庄大田等起义领袖最终获胜,台湾可能会脱离清朝,成为一个独立政权,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带来巨大的威胁。
今天我们回顾这些吉林籍八旗将士的英勇事迹,尤其是在平定台湾起义的过程中,他们的无畏精神和对国家的忠诚值得我们敬仰与纪念。这场胜利不仅保障了国家的统一,也为后来的社会稳定和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