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年,周朝取代了商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国家。鲜有人关注的是,在商纣王统治时期,周朝的开国之君、周文王姬昌曾被商纣王囚禁过很长时间。在那个时候,商纣王完全有机会提前消除姬昌这个潜在的威胁,然而他却错失了这个重要的机会。
商纣王囚禁姬昌之前,商王文丁也曾把姬昌的父亲季历囚禁过。尽管商王文丁最终决定处决季历,商纣王却没有对姬昌采取同样的手段。那么,商纣王为何最终放过了姬昌呢?
纵观中国历史,任何一个强大的政权在其统治时期,总会有一些潜在的反对势力。想要让天下归顺,并非易事,反而有许多人渴望推翻现有的统治,取而代之。商朝在其崛起之初,也曾有过取代夏朝的野心。类似地,周朝在逐渐强盛后,同样有了取而代之的可能。
当时,周部落的领袖季历既有眼光,又有谋略和能力,他的出现使得商王文丁感到担忧。季历是周人首领姬亶的第三子,尽管按正常的继承顺序,他并不应该成为继承人。姬亶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在得知父亲偏爱季历后,主动去往吴越地区,并通过刺文身、剪短头发等方式表示自己放弃继承权。季历便顺利成为了周部落的君主。
三兄弟之中,季历不仅最为聪明睿智,而且最受父亲姬亶的宠爱。季历的儿子姬昌出生时便显现出圣瑞之兆,这让姬亶认为,自己的后代中必定是姬昌将成大事。因此,姬亶决定将周部落的继承权交给季历,从而确保姬昌有机会继位,带领周部落成就更大事业。
姬亶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察觉到父亲的偏爱后,主动放弃继承权,迁居吴越。季历因而顺利继位,带领周部落迅速发展壮大。在商朝王武乙统治时期,季历不仅与商朝保持了良好关系,还通过与商朝贵族联姻,学习商朝的文化,展示了对商朝的亲近,并与商王武乙合作征讨周围的戎狄部落。此时,周部落已经成长为商朝西部的一个强大势力。
然而,随着商王文丁登基,商朝和周部落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文丁发现周部落在季历的领导下,逐渐崛起,成为一个强势部族,甚至连西方的诸侯都向其表示臣服。这让他产生了对季历的强烈恐惧,决定提前解决这个潜在的威胁。
当时,文丁的权威远在季历之上,季历不得不响应文丁的召唤。商王文丁以封赏为名,把季历从周都召到殷都,并将其囚禁。为了避免引起其他诸侯的不安,文丁并未立即杀死季历,而是将季历封为“方伯”,承认周部落在方国中的首要地位。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文丁找到借口将季历囚禁,并最终把他活活饿死。
商纣王继位后,周部落在姬昌的领导下更为强盛,商纣王开始对姬昌心生戒备。姬昌推行的仁政吸引了大量贤士,形成了与商纣王的鲜明对比。商纣王本欲效仿祖父文丁的做法,将姬昌除掉。当崇侯虎因嫉妒诬告姬昌有反叛之心时,商纣王便决定将姬昌囚禁。
尽管商纣王将姬昌囚禁了七年,但他并没有像文丁那样果断地处决姬昌,而是最终选择放他自由。姬昌不仅在释放后存活下来,且在恢复实力后,最终打败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商纣王的最大决策失误就是未能及时除掉姬昌。这背后也有商纣王的顾虑。他与祖父文丁不同,商朝的国力在他执政期间逐渐衰弱。商纣王当时正在与东夷部族的叛乱作战,商朝的国力已然消耗殆尽。商纣王害怕一旦杀死姬昌,会引发周族的报复,最终使自己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
商纣王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当时,商纣王因为残暴的行径,已无法获得其他诸侯的支持,反叛的势力已经逐渐显现。东夷已经反叛,西方的周部落和南方的楚人也在蠢蠢欲动。如果周族因姬昌之死加入反叛,楚人也可能借机起义,局势将变得更加复杂。为了避免“二线作战”或“多线作战”,商纣王决定将姬昌囚禁而不杀。
商纣王把姬昌囚禁的决定看似具有战略意义,但最终他的轻视和错判还是让他付出了惨重代价。商纣王认为,平定东夷的战斗更为迫切,因此将姬昌的威胁放在了次要位置。然而,姬昌最终利用商纣王的轻敌心理,成功获得了周族的支持,最终一举推翻了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