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开国功臣能真正高枕无忧,哪怕是号称“不杀功臣”的唐朝,也难逃功臣被冤枉致死的命运。唐朝的开国元勋中,至少有十位死于非命。翻开《旧唐书》、《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等史书,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开国功臣的结局堪称悲剧,远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光辉灿烂。
《景德传灯录》中提到:“太平本是将军致,不许将军见太平。”这句话道出了战争结束后,老将军们的尴尬处境。当天下太平,曾经的将军们不仅面临文官的排挤,甚至还常常遭遇帝王的猜忌。即使在战乱未平的时代,功臣们的处境也未必安稳,尤其是在像唐朝这样既宽容又充满权谋的帝国,功臣们想要保全自己,也并非易事。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三位在极度危险的境遇下,最终幸免于难的大唐开国功臣:秦琼由于急流勇退,得以安享晚年并名垂青史;另外两位则是如履薄冰,步步惊心,他们后半生几乎都在为如何避免灾祸而奔波。
在凌烟阁的二十四位功臣中,排名第一的长孙无忌,最终因政治斗争被削爵流放,最终死于自缢。贞观二十年(646年),张亮被人告发谋反,遭李世民处决于西市。贞观十七年(643年),侯君集全家遭斩杀,李世民在最后关头开恩,只赦免了侯君集的一子。除了这些,李渊与李世民父子还亲手铲除了其他功臣,如燕郡王李艺、鲁国公刘文静、彭国公王君廓、薛万彻等。这些人或因失势,或因权谋纠葛,最终丧命。
例如,卢祖尚的死因十分离奇:李世民任命他为交州都督,但卢祖尚以岭南瘴气为由推辞,结果引发了太宗的愤怒,最终在朝堂上被斩杀,时年不过三十余岁。另一位功臣,刘世让也因为李渊误信突厥的反间计,被无辜处决。类似的悲剧屡屡上演,尤其是像李君羡这样因一句无心的小名而遭受致命打击的例子。
回顾这些唐初功臣的死因,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很多人并无罪行,只是因为政局变动或误会而遭到杀戮。特别是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有些人甚至无辜被害,历史给出的评价也深刻指出了这一点。
尽管大唐的开国元勋们在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但他们的结局并不如秦琼那般令人羡慕。秦琼作为唐朝的第一悍将,虽然在玄武门之变后因急流勇退避免了权力的漩涡,却因为长期病卧家中而得以免除与李世民间的政治冲突。即使秦琼的死在史书中没有得到太多描写,李世民对他还是怀有深深的敬重,甚至特意在秦琼的墓前设立了石人石马,以表彰他在战阵中的功勋。
与秦琼的命运相比,李靖和李勣的遭遇要复杂得多。李靖虽然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却始终没有完全摆脱李渊和李世民的怀疑。在李渊多次反复提及李靖告发自己一事后,李靖不得不小心谨慎,避免激怒李渊,甚至在玄武门之变时保持了中立的姿态。李勣同样如此,尽管他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表现,却始终未能完全赢得李世民的信任,直到李世民临终前,他才意识到自己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目标。
李勣为了避免被陷害,接受了外放的命令,在接到调令后立即离开长安,逃入远方。而李靖则因为身体不适,李世民依然不放过他,亲自前往慰问,暗示他不可轻视朝堂之事。这种紧张的政治气氛让李靖无比小心,甚至在李世民临终时,他依旧处于被监视的状态。
总的来说,虽然李靖和李勣在唐朝历史中有着更为显赫的功绩,但他们却未能如秦琼一样安享晚年。秦琼通过主动避开政治斗争,最终在后宫和历史中赢得了与众不同的荣光,而李靖、李勣则始终未能摆脱生死之间的生死关头,最终也未能逃过被武则天清算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