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3月7日,太平军到达了南京城的聚宝门外。对于清朝而言,南京不仅是江南重要的政治中心,而且其战略位置十分关键,因此城内驻有重兵,规模仅次于北京。然而,南京城的防守固然坚固,地势险要——“东有钟阜之高,西有长江之险,南连峻门,北枕后湖”,使其成为一个虎踞龙蟠的地方。但令人意外的是,仅仅在短短十几天内,太平军便轻易占领了这座城市,这究竟是为何呢?
一、屡战屡败,不得不放弃外围防线
早在1852年12月,清军就开始对南京的城防进行部署,他们在城墙上安装了270门大炮,并派遣三千名士兵在城外驻守,希望形成互相掩护的态势。然而,尽管有这些防备,清朝的安排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想要确保南京的安全,首先必须控制长江,做到江防和城防的有机结合。然而,清军的水军接连遭遇惨败,首先是在武穴被击败,随后又在四合山失利,直接导致水军不敢在上游进行有效的阻击。
长江的交通线被太平军完全控制,南京城外的守军同样表现不佳。本应镇守战略要地雨花台等地的守军,在3月5日得知两江总督陆建瀛下令用土袋封堵十三座城门之后,士气大降,不敢留下来抵抗,慌忙抛弃大量辎重,仓皇撤回城内。这一举动使得清军在南京城外的全部防线陷入崩溃,就像瓮中之鳖,无处可逃。
二、兵力不足,士气低迷
尽管南京城墙巍峨挺拔、坚固不摧,但其规模实在过于庞大。南京城周长96里,拥有13座城门和1.6万个垛口,光是按照垛口计算,也需要配备1.6万人来防守。然而,城内的守军显然远远不足。由于之前不断调动驻守南京的兵力去支援其他战区,如今城内仅存两千余名士兵,加上外逃回来的三千人,总共不过五千左右。
由于兵力严重不足,清军不得不临时招募一些壮丁来凑数。1852年底,藩司祁宿藻便在白衣庵设立了保卫总局,试图调动南京的乡绅参与防务。然而,这个保卫总局形同虚设,完全无力解决问题,甚至连自己的一些器械都损失殆尽。于是,1853年2月,城内又设立了筹防局,指定原广西巡抚邹鸣鹤负责,但结果却与保卫总局无异,依然无能为力,毫无成效。
三、炸药破城,势如破竹
在交战的准备阶段,清军在城中勉强拼凑出两万余人,然而大多数是临时招募的壮勇,战斗力极为薄弱。3月7日,太平军先锋李开芳抵达南京城外,但他并没有急于发动攻击。随后,林凤祥带领主力逐渐到达,并在各个城门外布置兵力。,自3月9日起,太平军便开始对城内清军进行炮击。到了3月11日,太平军在报恩寺架设的重炮成功摧毁了聚宝门的城楼。
3月12日,太平军的舰船如潮水般涌来,水陆并进,全面包围南京城。同时,他们在城外秘密挖掘地道,准备实施爆破。3月19日清晨,伴随着巨大的爆炸声,仪凤门被轰然炸开,太平军乘势而入,清朝总督陆建瀛被杀。而后,李开芳又攻破了聚宝门,庞大的队伍迅速涌入城中。19日晚间,南京城几乎已完全落入太平军的掌控之中。次日,太平军继续攻打,成功攻陷满城,彻底占领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