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内容的历史进步性
清朝入关以后,推行文化高压政策,这种“文化高压”并非仅仅从文字上对整个社会的文化进行把控,而是从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控制。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社会习俗,全都被一种“文化高压”笼罩。
清朝统治者坚定的推行有利于自身统治的儒家正统思想,使得“忠君爱民”的思想在知识分子群体中获得广泛认同,甚至于形成“愚忠”和排斥其他的思想文化。
从传统教育中走出的晚清中兴名臣群体能够“开眼看世界”,大胆尝试学习西方文化,正是其思想进步性的表现。
此外,文化高压使得清朝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形成一种“重文轻武”的认同。
晚清中兴名臣从书院改革着手,落脚新式军队的建设训练,大胆尝试建设“文武并重”的新式学校。
打破了原本“重文轻武”的社会共识,推动了体育在整个社会的推广实施,为后来各类爱国主义运动打下了基础。
思想视野的时代局限性
晚清时期,中国虽然已经逐步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封建统治仍然在社会中居于优势地位,且晚清前期,西学尚未广泛传播。
晚清中兴名臣群体接受的也仍然是正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教育,其内心深处对封建皇权和专制统治有着较强的认同感,所以
其一切政治主张都是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标而提出的。
儒家传统教育,教导人们最基本的伦理纲常便是“忠君爱国”,这一理念符合整个封建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晚清时期抵御外国侵略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中兴名臣群体对封建统治的高度认同,使他们将“忠君”视为最重要的人生信条,将社会所有事物全都归属于封建皇权之下,其体育思想也就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附庸。
在西学传入之后,这一群体虽然部分西方体育的内容,并将之付诸于实践。
但其大都将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归咎于“器物”层面。
事实上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西方国家纷纷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而中国仍然停留在自身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闭关锁国拒绝一切对外活动,使自身落后于整个时代潮流。
其根因在于封建统治的落后腐朽,而非西方的器物先进于中国。
晚清中兴名臣群体对晚清体育的改革实践,虽然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但因其未能真正认识到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不敢直视上层建筑存在的问题,使得晚清体育的无法获取足够的发展空间,甚至于出现后期“军国民”体育中的部分畸形发展。
思想冲动的政治功利性
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体育都是与政治相互关联的客观存在,历史发展的大多数时候体育都被要求服从于特定的政治需要。
本不具有任何政治色彩的体育,因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在不同支配者手中产生了相应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晚清中兴名臣体育思想的政治功利性体现在其体育思想的初衷上,作为封疆大吏和军队统帅,其对体育的推崇无疑是为自身的政治前途服务,个人身体素质的加强是其谋求政治前途的最基本要素,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很难在晚清内外交困的政局中长久的生存。
对军事体育的要求,和对学校体育的促进二者是相互承接的,
特别是咸同实干派三位代表人物,其最为耀眼的成就便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
对军事体育的发展要求其实就是满足其自身政治前途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只有不断强化军队的战斗力,夺取对内战争的胜利才能获取有力的政治筹码。
军队体育的发展所需人才又必须通过学校体育来培养。
其体育思想的各个层面其实都是在为自身“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服务。
其次,其体育思想的种种实践都是为了维护和延续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晚清中兴名臣群体虽然多出身于平民家庭,但在走上仕途之后,其本质身份已经发生变化,从普通百姓迈步进入封建官僚地主阶级之列。
其体育思想也就伴随着具有了相应的阶级特性,在其维护封建统治发动对内战争的同时,体育被迫充当了阶级斗争的武器,与体育自身发展的初衷相背离。
#历史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