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期,晋商凭借着巧妙的经营手段和诚信的商道,逐渐拓展了自己的业务,涉及到茶叶、盐、钱庄、土地等多个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乔家。随着电视剧《乔家大院》在全国范围的热播,乔家在民众心中也成为了晋商代表之一,广为人知,曾经的辉煌让人不禁惊叹。
时光流转,时代的洪流改变了许多事物,晋商的势力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然而,乔家作为晋商的佼佼者,却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传统,说破而不倒。作为曾经的富豪之家,乔家究竟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弃文从商,接管家业
电视剧《乔家大业》详细描述了乔家第三代掌门人乔致庸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不仅是乔家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实业家,也是家族命运转折的关键人物。乔致庸于1818年出生在山西,自幼便失去了父母,幸得哥哥乔致广的抚养。哥哥是乔家的当家人,深具家族经营的智慧。然而,命运未曾善待他,哥哥英年早逝,并且未留后嗣,这一事件让乔致庸被迫接管了乔家的事业,成为了家族的第三代掌门人,这也拉开了乔家辉煌年代的序幕。
乔致庸天性聪慧,早年心向文人,希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既能与哥哥的事业互补,又能扩大乔家的影响力。然而,命运的波动让他在无奈中承担起了家族的重担。他是一位谦和宽厚的商人,和人交往从不偏执,待人宽容大度,眼光也格外远大。他与西北各大封疆大吏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这为乔家日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史料中有记载,左宗棠在西北任职时,由于与乔家关系密切,曾不止一次亲自到访乔家大院以示感激,并在院中留下了字画。他曾题写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此外,乔致庸在国家危难时刻从未犹豫,他听闻北洋大臣李鸿章筹办北洋水师,急需募款时,乔致庸毫不犹豫地捐出了10万两白银。此举不仅赢得了李鸿章的高度评价,也将乔家的名声传遍了整个商界。
在乔致庸的领导下,乔家商号逐渐扩展,成为当时晋商的佼佼者。到达巅峰时期,乔家已经拥有了数百家商铺和钱庄,名声赫赫,生意遍及全国。
家规严格,知人善用
虽然乔致庸是一位商人,但他行事从不心术不正,相反,为了家族的长久兴旺,他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家规,并且一丝不苟地执行。
其中一条家训强调“不准吸毒、不准纳妾、不准虐仆、不准赌博、不准冶游、不准酗酒”,这条家训对家族成员的行为准则做了明确规定,要求每一位家族成员严格遵守。乔致庸身先士卒,他自己娶了六位妻子,但从未纳妾,也没有任何风流韵事。他以身作则,保持了家族的和谐与稳定,避免了许多大家族常见的内斗和纷争,这为家族事业的扩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条家训是“守信”。乔致庸一直主张“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并将这一商业理念贯穿到家族经营的每一个角落。他自己常常关心百姓疾苦,每当发生大灾大旱时,他总是会第一时间打开仓库,救济灾民,展现了家族的仁义精神。
最后一条家训则是“勤俭”。尽管乔家已经成为了巨富,但乔致庸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态度。他严格要求家族成员做到节俭持家,绝不浪费每一份资源。并且,他教育子孙,要坚持原则,绝不越雷池一步。
除了严格的家训,乔致庸在用人方面也非常高明。他从不倚重家族成员管理商号,而是聘请了外界德才兼备的管理者,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使得乔家商号能够迅速壮大,也培养了许多经营人才,其中包括后来成为中国首任银行行长的贾继英。
后辈现状,诚实守信
乔致庸晚年时,乔家的经营事务由其三子负责,但在三子去世后,由于未能找到合适的继承人,乔致庸最终决定将家族的掌门位置传给了孙女乔映霞。乔映霞严格遵循祖父的“守信”家训,曾在遇到货币贬值时,坚决按照贬值前的价值给客户兑换,所有损失由乔家商号承担。虽然这一举动让乔家商号背负了巨额债务,且历经各种磨难,但乔家始终没有背弃诚信之道,最终不得不逐渐退出了商业历史舞台。
随着时代的变迁,乔家的后人纷纷走向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如今,乔家的后代仅剩几十人,其中约20人定居在北京,其中2人获得博士学位,3人有硕士学位,还有十余位大学毕业,大部分从事公务工作或普通职业。再也没有人涉足经商,乔家昔日的辉煌已经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