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古装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死囚被拖到人群中公开斩首。这样的做法,既是为了警示民众不要违法,也因为死囚往往是罪大恶极之人,公开处刑可以给百姓一个交代。然而,在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却做出了一项震惊朝野的决定——与390名死囚签下“死亡契约”,允许他们回家过年,并约定次年秋后再回来接受斩首。这一举动震撼了当时的文武百官,然而,到了约定之日,究竟会有多少人会主动履行承诺回去赴死呢?
-1-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震惊朝堂的玄武门之变,亲手杀兄屠弟,迫使父亲李渊退位,他通过血腥的权力斗争坐上了帝位。然而,尽管他名正言顺地成为了皇帝,百姓们却依然视他为一个残暴的统治者。李世民即位后,便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国内的治理中,试图迅速富国强兵。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登基仅仅两年,就发生了极为罕见的霜灾,席卷了中国北部,造成了大规模的饥荒。紧接着,第三年,关中地区又遭遇了旱灾,广袤的土地颗粒无收。由于古人常将自然灾害与天命联系在一起,许多人将这几场灾难与李世民杀兄屠弟、逼父退位的事件相提并论,认为这就是上天的惩罚。面对接连不断的天灾和民间的种种流言蜚语,李世民只能更为努力,广招贤才,推行“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他发布轻徭薄赋的命令,减轻百姓的负担,给予他们喘息之机。在李世民的统治下,百姓生活逐渐安稳,衣食无忧,治安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慢慢地,人们开始认可李世民是一个有仁德的好皇帝。
-2-
到了贞观六年的冬季,朝廷上报了大量即将处决的死刑犯名单,李世民亲自审阅这些犯人的案卷,发现其中竟然有上百人被判处极刑,这让他感到一阵寒意。他自己为了争夺皇位,已经留下了暴虐的名声,而这些死囚的案件也都相当严峻。然而,他不愿再加重自己的血腥暴名,于是大笔一挥,将那些车裂、腰斩等极刑全部改为斩首。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轻死囚们的痛苦,另一方面也能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仁爱之心。审阅完案卷后,李世民突然觉得,既然国家如今已经安定,为什么这些人会犯下如此严重的罪行?于是他亲自带着侍卫来到了监狱,决定亲自了解情况。他挑选了一名死刑犯,要求他讲述自己为何犯案。这个死囚名叫张全宝,他原是给富贵人家做苦工。某日,富家公子强行霸占了他的新婚妻子,他愤怒地去找公子理论,却被家奴痛打一顿。于是,他去官府申诉,但官府却收受了富家人的贿赂,根本不理会他。他心中无处诉说,愤怒之下竟然失手将那公子打死。尽管如此,张全宝并不后悔,他认为自己为妻子复仇无愧,只是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孩子。李世民听后,觉得他并非心狠手辣之人,而是情急之下才走上了这条不归路。随着张全宝的诉说,其他死囚也纷纷开口,诉说各自的冤屈。在李世民的询问下,原来这些死囚中有许多人并非罪大恶极,而是被逼无奈才犯下重罪。有些人因为年迈的父母无人照顾,有些人刚成婚未育,内心充满遗憾。李世民虽然同情这些人的遭遇,但他们毕竟犯下了大罪,若不依照法律处理,未来如何服众?然而,李世民很快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决定将他们的行刑日期推迟至次年秋后,让他们先回家度过一个团圆的春节,完成未竟的心愿。死囚们一听,纷纷感激涕零,连声谢恩。然而,刑部的官员们却急忙上前劝谏,认为此举太过冒险。这些人都是死刑犯,放他们回家,岂不是虎口拔牙,且他们是否会主动回来仍然是未知数,若果真逃跑,岂不是让朝廷为此劳民伤财?李世民听后,淡然一笑,说:“这些人并非心狠手辣之辈,皆是在逼迫下犯下的重罪。如今赐予他们恩典让他们回去实现自己的心愿,待来年秋后再行处决,他们必定知恩图报。以仁德治国,方能让百姓安享太平。”听到李世民的言辞,官员们也只能默然无言。
-3-
转眼间,约定之期终于到来,张全宝毫不犹豫地告别了妻儿,安心地回去赴死。其他的死囚也都如此,按时返回了京城。令人惊讶的是,390名死囚没有一人逃脱。更让人惊奇的是,放归期间,没有人再犯案作恶。官员们纷纷感叹李世民的深思熟虑,认为他真是高瞻远瞩。然而,李世民早就预料到这些人不可能逃走,因为逃跑不仅意味着犯下重罪,甚至可能连累到家中的妻儿老小。每个人都有软肋,正是这些人的顾虑让他们回来了。李世民内心十分欣慰,再次走入监牢,亲自探望这些曾经的死囚。囚犯们纷纷跪下谢恩,李世民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温和地对他们说:“你们信守承诺,勇敢归来,证明了你们是重情重义之人。今日,朕决定赦免你们的死罪,希望你们在新生之际,牢记教训,不要再因一时冲动而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