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
“纸上谈兵”之所以那么闻名,那是因为司马迁在《史记》给予赵括的评价,众所周知,《史记》是学者必须学习的一本书!但是有时候记载的东西混合了更多司马迁本人的想法和认知,比如这个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答案肯定不是。
赵括虽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打仗,这也很符合后来人说的“理论天才”,所以很多认为他的“长平之战”是导致六国无法抵抗秦国的最基本原因,而这“长平之战”损失的40万精锐都是因为赵括没有实际带兵经验。
其实不然,其实赵括能力并不差,并非纸上谈兵,相反他可能还拥有超能的军事天赋!至少战斗力肯定不会很低!为什么了?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分析他:
第一、赵括的军事知识在当朝是一流的,而且知识间的互相转换也是最为灵活的。而从古至今,人类主要有两点共同规律:
1.从幻想到理论到实践。一个最后结论,很多时候是一个人看到一个东西,然后想到其他东西,然后出现千万个“为什么”,然后去实践创造——这就是发明的开端。
2.实践直接出结果。一个发明,有时候不需要太多想法,直接实践出真知!
无论是实践做先头,还是理论做先头,这就像流行语上的“学院派”和“师从派”,其实让他们上战场,输赢未可知,谁敢保证?因此断定赵括不会打仗。
第二、赵括很早就接触各种兵事、兵法,因为他父亲就是一代名将——赵奢。古代都差不多一个模子:如果父亲是将军,那么儿子必定会从小翻阅各种兵书,或者从小听自己父亲说战场上的故事,所以对带兵打仗这类赵括应该很容易适应。
第三、赵括第一次带领那么多兵士,而且属于杂牌军。都说赵括没有过实践,但是赵括第一次讨伐就带领了40万赵军,但是大家发现没有?这40万赵括非常听他命令,就算到了最后,还有人和他一起突围!
因此,就从这一点来看,赵括的确拥有带兵的潜能,或许有学者会说这是他爸爸名气的效应,但是关键在于他带的不是自己父亲的兵马,而是廉颇留下的40万大军。而且当时还拥有两个特别为难的题目:
1.秦朝通过了各种改革和军事加强,已经完全没有后顾之忧,而赵括的40万兵马原先在廉颇的带领下拥有“死守”的观念,所以赵括需要花费很大的心思去改变他们,在改变他们又不伤害他们,又要完全听他,这一点无疑非常困难,因为兵士的心是战胜的关键,而赵括这一点无疑做的很好。
2.没有将领主战,朝堂上反对声音覆盖,这种情况下的赵括说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但是这种压力下他还构想主动出击?这说明他决心是非常好的,而且肯定也研究过各种策略。
所以赵括并不是纸上谈兵,其实无论换成谁去出击,最后结局仍然会大败,秦朝统一势在必行。他的失败不是因为自己纸上谈兵,或者说他的失败太过于表面,更深层的说明他的对手太过于强大。如何强大了?这并不是装备武力上来说,更是因为对手也是一个军事天才——白起。
白起是谁,可以说是战胜,他的规则是“屠”,也就是说不留一个活口,但是并不等于他不懂得排兵布阵,相反,白起打仗的战略是独树一帜的:分割分抄、迂回打击、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别小看这些策略,这些策略在后世起到非常厉害的作用。我们可以看看白起的特大战役:
1、伊阙之战。根据史书记载,白起用10万兵马对抗韩魏、东周三国联军,共计24万兵力有余,在这个战役白起就运用了布置疑兵、声东击西、迂回包抄的战略,最终全歼敌军!
全歼敌军?如何做得到?三个地方三个方向,要将所有的出口包围,逃走一个都不算全歼,或许太过于夸大,但是敌军肯定逃得少之又少,所以战略目标把关的非常严谨,没有一定头脑根本做不到这些细节。
2、鄢郢之战。白起攻打楚国都城。虽然那时候楚国比较没落,但是军事能力却是在那时候数一数二的,当时楚国人口特别多,至少比秦国多个几十万,它的其国土面积也很大,更何况白起攻打的又是楚国的都城,都城什么概念?一个国家汇聚点,在古代兵力最终必须保护的点位,所以想想都会很难打!
当时白起就用过河拆桥来激发秦军斗志,然后引夷水灌鄢城,最后攻破楚都。可以想象这一战也不是白起硬用武力解决!
所以,在长平之战中,并不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而出现转折,因为当时秦国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削弱对方的实力,无论是谁打,只要打了就达到了目标,只不过赵括让这个目标变大了而已!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换成谁也想不到白起在40万精锐中会运用多种计策混合:反间计逼赵国换帅、诱敌深入、分割包抄,所以最终赵括拜在3万秦军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