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双亲离开我们已好多年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仍然历历在目。忆往昔,在那似水流年的日子里,他们沿着中华文化之母——农耕文化这条经典轨迹,秉承前辈的遗训,演绎着春华秋实的梦想,与土地结下生死不解之缘,既辛辛苦苦又从从容容地顺应季节的变化,不误农时地抢种抢收。以毕生精力点缀了精彩的人生长卷。
春天来到了希望的田野上,春耕开始了,父辈对土地的付出从不怠慢,起早贪黑地忙碌着。对年前种下的农作物,如小麦、油菜等施行田间管理——锄草、施肥、浇水、除虫……把土地打理的井井有条。放眼望去都是绿油油的庄稼,仿佛一幅醉人的画卷。只有做好了春天的田间管理,才有夏天的收成。
夏天来临了,有一个节令叫“芒种”。“忙”是它的主旋律。“芒种”就是进入夏收、夏种的大忙季节。农谚云“芒种不种,再种无用”。所以“芒种”这个节令是一切农事都在争分夺秒。收割打麦、插秧育苗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艰辛的汗水。
在这时雨及芒种季节、布谷鸟催耕的鸣叫声中,人们都不失时机地抓紧插秧育苗。父亲不辞劳苦地卷着裤腿下到水田里,“低头便见水中天”,左手握着一把秧苗,右手把一株株的小秧苗插入水田中。父亲插秧的速度非常快。主要是他的右手插秧苗的同时,左手迅速地从一把秧苗中分离出一株小秧苗,供右手使用。右手不停地插, 一边插一边向后退。
学校放农忙假,我在家也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我对父亲的插秧手法也知道一些。我尝试着插秧,可是净出洋相。不仅速度太慢,小株秧苗粗细不一、不成行,而且东倒西歪的。被父亲全部拔掉重新插。
插完秧后,父亲领我登上田埂。极目望去,只见秧苗一行行的纵横有序,齐刷刷地露出水面,一片壮丽的景象,好像是等待检阅的仪仗队——绿色大军。此时看父亲的表情是无限的满足。我想这是大自然给父亲辛勤劳动的美好回报。
夏日骄阳高照,庄稼在高温中蒸烤,父母亲辛苦地忙碌,施肥、除草、间苗……三伏天在地里劳作,日当午、汗滴土。在布谷鸟欢快声中,喜见父母亲打理的庄稼茁壮成长,出落的青翠欲滴。它们在雨中点头致意,在风中摇曳起舞。放眼望去,田野是一幅醉人的画卷。绿油油的禾苗郁郁葱葱、生气盎然,煞是惹人生爱。
庄稼从下种到收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成长要经过旱和涝以及虫害等的考验,需要人的尽力呵护。有一年天旱无雨,秧田缺水。父母亲驾着水车向秧田里车水灌溉,各握着车把来回转动,配合默契。水哗啦啦地向田里流淌,秧田冒着气泡,秧苗在舒展身姿尽情地吮吸水分。勾画出蓝天白云、赤日炎炎下的一道含辛茹苦的风景线。
水稻经过夏天的孕穗、灌浆……的成长,到了成熟的季节——秋天来临了。庄稼不负有心人,终于以饱满的姿态回馈农家,人们开始秋收了。
父亲担着沉甸甸的稻把,铺放在打谷场上,让太阳暴晒。然后父亲站在场子中间,一手牵着牛,一手挥鞭喝令,牛儿拉着石磙来回转动,稻杆被压平了,用叉羊将稻杆翻过来继续滚压,直至稻粒全部脱落。再用叉羊将稻杆清除,用木锨将稻粒堆积起来,接着扬场。
扬场是个技术活路,不仅要注意风向和风力的大小,还要掌握抛掷技术。父亲熟练地用木锨铲起带碎草的稻子,迎风抛向空中。稻子一粒粒的散开,在空中形成弧形的雨幕。接着一阵沙沙作响,落下金黄的稻谷。剩下杂草和干瘪的稻壳飘向一边。这时母亲手握大竹条扫把,不失时机地将落在稻子堆上的杂物全部掠去,形成金灿灿的稻子。秋收季节,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因为今后的生计有着落了。
冬天来到了季节舞台,大自然拉开了严寒的帷幕。庄稼人喜获丰收,享受冬藏,收藏粮食的小屋散发着五谷幽香。任凭外面的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但在农家小院里一家人围炉取暖,喝茶聊天,品尝农味……享受天伦之乐。庄稼人就这样包容着冬天,抵御严寒,养精蓄锐,备足春耕。
冬天里,家家户户都腌制咸菜。父母亲将白菜、萝卜等进行腌制,经过发酵,开坛取菜时一股扑鼻幽香,令人垂诞欲滴。尤其是我家用较小萝卜腌制的茶点,味美可口,常使客人赞叹不已。农家腌制的咸菜,是一年到头来餐桌上的美味。
时光荏苒,转眼间年关来临,家家户户都浓重地欢度春节,好像农家一年忙到头,就是为了过年。无论是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都倾情地亮了出来。父亲将收藏的土特产打成舌尖上的美食,母亲为家人添衣制鞋。还有不少传统民俗活动,是个万民欢腾的节日。人们在辞旧迎新活动中,迎接那万物绽放的春天。今天,我在想,再也感觉不到儿时过冬天的那种乐趣了。
古老的农耕文化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奠定了万代基业和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衣食产品。我们的父辈就是沿着这条道路,自强不息,走过一轮又一轮的春秋。虽然耕耘艰辛,但苦亦动情,平淡生活,却很温馨。
父辈一辈子坚守农耕文化。此系自耕农、小生产经营者,在经济上大体可自给自足。但是自耕农的经济是很脆弱的,经不起风吹浪打。在旧社会由于农田水利失修,连年遭受水灾,土地被淹,粮食歉收,生活难以为计。为了日子好过,于是办起了家庭作坊——制作“生腐”,它是一种豆制品,将豆腐坯子经过高温油炸,使其体型膨胀,外焦黄,内微黄,布满网状的一种食品。是烧肉、涮火锅、祭祀等的佳肴。它是镇上传统商品,历史悠久,闻名遐迩,销往省内外,直至今日仍是镇上的主打商品。
这就是小农经济使用以前相同的劳动就不能维持生活,必须增加劳动时间,父母亲坚持以农业为主,种植庄稼,又营副业,制作生腐。凭借父辈的辛勤劳动和智慧使得一家人温馨地过日子,还供我们兄弟姐妹四人上学念书,使得我们幼蚕成蝶,春风得意,昂首阔步地走在人生的顺途上。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的大爱是多么厚重啊。双亲的培养,使我离开了农村,融入了城市,但也离开了生我育我的土地和伴我成长的农耕文化。
父母的所在地即是家,生我育我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故乡是一种血缘、亲情的关系,是一种特定的、熟悉的环境所形成的游子思乡的精神力量。所以千里乡关千里远也隔不开常常思念的春秋王国——那袅袅炊烟、稻谷的飘香、父亲耕耘的犁耙、母亲手里的纺车……处处显示着璀璨的农耕文化,这都是父辈创造的一幅美丽的世界画卷。一切都那样的活灵活现,令人震撼。但也只能停留在沧桑记忆的深处,寄托着扯不断的离人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