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军打仗的时候,装备是必不可少的,在古代除了武器提高攻击力之外,防御的作用也必不可少。防御的途径通常都有两种,一个是盾,一个是铠。铠就是我们熟悉的铠甲,它的演变也是非常悠久的,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运用上了,在世界各地不同的铠甲种类也是数不胜数。
我们国家古时候最流行常用的就是铁甲和棉甲,在明代以前还没有棉甲的出现,大部分朝代和国家都是采用铁甲,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铁甲的出现。人类的生存技能会越来越先进,到了战国时期的冶炼技术有了显著的提升,铁甲逐渐盛行。
最常见的就是扎甲,把一块块的铁片表面涂上漆,然后编制而成。在很多影视剧里面就可以看出铁甲的面貌:铁甲为了增加灵活性,对铁片的打造也很小,由下而上层层叠叠,每一小块编制成一大块。
铁甲穿上之后,抵抗兵器打击的能力非常强大,可以有效减少军队士兵的伤亡率。但是他穿在身上有一个特别大的缺点,那就是特别重,相当于半个成年女性的体重,对于整个军队的行军速度和作战速度来说都大大减少了效率。
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的墓中就出土了这样一件铠甲,根据考古专家的测量,重量在16.5公斤左右。整个铠甲上面缀上了2859片铁片,穿上他的人面对很多锋利的武器都可以抵抗。
只不过这样的铠甲并不是适合所有人,加上后来朝代的科技发达了很多,火药也被作用于战场之上,到场上拼搏的士兵人数相对于以前来说减少很多。以至于铁甲逐渐被人们所抛弃,到了明代的时候,绝大多数铠甲都被换成了棉甲。
最早的棉制凯甲是在元代出现的,只不过它不算完全的棉甲,只能算是棉甲的前身,面料也是采用的普通布制作,在里面安装了铁片。延续到了明代的时候,它的作用和材料加大改良,主要是用来对抗战场上的火器。
制作方法就是用7斤的棉花,把它缝在布里,然后放去水里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平整地铺在地面,再找很多人把它踩实,直到棉花膨胀不起来之后再晒干制作。制作的时候,也会在身体的要害部位缝制金属铁片,最后在棉甲的外面用铜钉把铁片固定,这样一整套的铠甲就制作成功了。
比起铁甲来说,它可以让士兵们的作战更加灵活,也能达到防御的效果,只要不伤到要害部位都不会致死。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价格很便宜,可以节约国库成本,把更多的钱用在战争物资上面。
这种铠甲从明代一度流行,明朝灭亡以后,大量铠甲留存下来落到了清军的手里。后来清军又把棉甲改良,提高了一些防御能力,在面对弓箭和火器的时候就能看出防御能力。
其实在历史上,还有其他类型的铠甲,最早的记载就是在原始社会,人类已经会用简单的藤条、木头以及动物的皮革来防身,只是制作的方式特别简陋。到了商周时期,才把皮甲改成部分关节可以活动的形态。
那个时候打仗也都是士兵们在战场上真刀真枪的肉搏,经过多层缝合的皮甲不仅美观,还能抵挡一部分伤害,不得不说还是很实用的,只是有点费动物。随着历史的快速发展,人类逐渐熟悉各种技巧,在铠甲的外观上也有很大的改变。
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当中就记载了很多种名贵的铠甲,比如说黑光甲、明光甲、环锁甲等等,看上去就给人的感觉就是威风凛凛,很有气势。铠甲也不只是应用在人身上,作战的时候军队也有大量的战马,它们在战场上之上能够提高三分之一的作用,所以人们为逐渐给马制作了铁甲,用来保护一些重要部位。
结语:到了现在这个科技水平发达的社会,那些铠甲也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被人们研究的对象。我们现在士兵们穿在身上的都是特殊材料制作的高科技防弹衣,普通的刀都无法穿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