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军离开井冈山的第三天,湘赣“会剿军”代总指挥何键迅速觉察到了红军的分兵迹象。他立刻进行了军事部署调整,除了派遣两路兵力对红四军展开追击外,其余三路力量全部转向对井冈山展开进攻企图。
在此之前,红军曾成功保卫过井冈山,尤其是黄洋界的保卫战。那一战中,毛泽东创作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描绘了那场战斗的高潮:“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在黄洋界保卫战期间,红四军为了守卫井冈,实际留守的人手十分有限,仅有一个营和一支特务连。在进行战斗时,士兵数量极其不足,甚至连轻伤员和手持梭镖的乡民都参与了战斗。有些人认为,既然如此少的留守力量都能牢牢守住井冈,那彭德怀和红五军便应当能如愿以偿。
然而,局势却在不断演变。自近代以来,尤其是自清政府覆灭之后,中国各地陷入了武装割据的混乱状况。在国民党进行“二次北伐”的过程中,尽管南京政府在名义上实现了国家统一,但蒋介石的实际控制区域仅限于江浙闽淮四省,在湘鄂赣豫四省的掌控也仅仅是半心半意,而其它如两广、西南、西北甚至东北地区,基本上与其无关。
在黄洋界保卫战之前,“二次北伐”刚刚尘埃落定,蒋介石未能集中精力全部用来对付红军。参与“会剿”的湘赣两省长期以来互相防范,湘军进入江西时,赣军则反进入湖南,彼此活动受到限制。而井冈山正好位于湘赣的交界处,显得尤为棘手,两军的配合难以实现。在“会剿”过程中,湘军和赣军在出动前并没有提前协调好,临战时更是一片混乱,湘军仅从湖南一面发动了进攻,而江西的赣军却根本未曾现身。
这一次不同于以往,蒋介石亲自进行了协调,湘赣两军皆投入了行动。据初步估算,直接对井冈山发起攻击的军队数量竟是留守部队的二十倍以上。此外,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自身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众人普遍认为黄洋界之战格外凶险、场面激烈,但其实交战的规模并不如人们想象中那样惨烈,红军甚至没有伤亡的士兵。实际上,湘军有充足的兵力,派出两个团试图攻下黄洋界,而红四军守住黄洋界的军力连一个营都不到,若真要展开大规模的战斗,黄洋界根本就不可能稳固下来。
红军之所以能够最终获胜,主要得益于他们成功实施了“空城计”。由于湘军的通讯联络系统较为薄弱,无法清楚掌握红四军主力的真实动向。红军在黄洋界仅用一门刚刚修缮好的迫击炮开了一炮,湘军便误认为红四军的主力已重新归返井冈山,担心遭受损失,因而匆忙撤退。毛泽东提到“宵遁”,正是指黄洋界的敌军是因恐惧而自行退却,而不是被红军直接打跑的结果。
彭德怀留守时,何键已经明白红四军并未在井冈山。此时即使你想要再施展“空城计”也已不再可能。
井冈山(2)连载,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