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张四维担任首辅起,明朝就已经按下了灭亡的倒计时钟
创始人
2025-09-04 13:33:38
0

在超级牛人张居正担任首辅期间,明朝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尤其是“一条鞭法”制,更使得危机重重和死气沉沉的大明帝国又一次焕发了生机。据《神宗实录》记载:

十年内海寓肃清,四夷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综名实,清邮传,核地亩,询经济之才也。

但是!就在各项改革都如火如荼进行之时,张居正却在首辅任上过世了,享年才五十七岁。万历皇帝显得非常悲恸,痛哭流涕地下旨追赠其上柱国头衔,并赐谥号“文忠”。据《明史·张居正传》记载:

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至是,赠上柱国,谥“文忠”,命四品京卿、锦衣堂上官、司礼太监护丧归葬。

在将张居正风光大葬后,万历任命张四维出任大明王朝的第三十七位内阁首辅。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忠奸难辨的历史人物。

张四维(1526年——1585年),字子维,号凤磐,山西平阳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人,他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演员”。

张四维出生于山西蒲州一个著名的官商之家,祖上世代经营盐业。其舅父王崇古官至兵部尚书和陕西总督,在朝中颇有影响力。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张四维生活绝对是富庶和安逸的,从小就接受了正统的封建教育。

1532年,年仅六岁的张四维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可以背诵千言,晓畅其义,行为举止竟趋同于成人,令人称奇不已。

1549年,张四维在山西参加乡试并以第二名的成绩高中举人,获得入京参加会试的准考证。之后,他毫无悬念的通过会试成为了一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务后,开始在此苦哈哈的熬资历和排大队。

1555年,张四维的母亲过世,他依例辞官返乡守制丁忧。在丁忧期间,张四维还作了《解州重修汉寿亭侯庙记》,以抒发自己忠君爱国和壮志未抒的心情。

丁忧结束后,张四维很快就被朝廷重新起用,继续在翰林院中排队等候叫号。过了四年,张四维终于谋得一个具体差事,参与校订《永乐大典》。

1567年,在位四十五年几无政绩的嘉靖皇帝终于“得道成仙”了,太子朱载登基称帝,史称明穆宗。

穆宗登基后,册立朱翊钧为皇太子并由张四维草拟《立皇太子诏》,之后升任为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具体负责为明穆宗草拟诰文。虽然说,这依然还是一个虚职,但好歹也算是品级的进阶,更有机会接触到权力的最高层。

当时,内阁首辅依然是徐阶,但高拱仗着朱皇帝的偏袒,其盛气凌人的性格更不加掩饰,看谁都不顺眼,包括徐阶在内。据《明史·高拱传》记载:

阶虽为首辅,而拱自以帝旧臣,数与之抗,朴复助之,阶渐不能堪。

为了赶走徐阶,高拱不惜在暗中联络并唆使御史们以“纵子行凶”、“圈占土地”等为由进行弹劾。对此,早已处变不惊的徐阶倒是非常平静,反倒是其他朝臣们不干了,纷纷指责高拱忘恩负义和落井下石。

面对弹劾高拱的声浪,明穆宗实在看不下去了,准备出面维护自己的高老师。张四维曾委婉劝谏朱载垕不要太多干涉,但朱皇帝还是执意替高拱出头辩护。于是,场面彻底失控了,原先观望的朝臣也加入进了弹劾高拱的大军之中。

明朝文官就是这样任性,这样豪横,朝臣进谏或者弹劾,无论内容是否正确,他都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朱皇帝或者内阁可以不采纳谏言,但不能公开偏袒某一方,否则就会引起更加激烈的论争。

面对铺天盖地的弹劾,一向高傲的高拱也只得低头认怂,谁让自己先出手捅了徐阶的马蜂窝呢。于是,高拱选择“惹不起,躲得起”,递交辞呈后收拾行李回老家躲避风头去了。

斗倒了严嵩、朱厚、高拱等绝世高手,徐阶也感觉到了身心疲惫。而且,他对于明穆宗上任后的一系列表现都非常失望,于是主动并推荐李春芳接任首辅一职。

老对手徐阶离开内阁后,赋闲在家的高拱很快满血复活,被穆宗召回后继续在内阁参预机务,并且还升任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衔。由于李春芳已经被任命为内阁首辅,所以高拱只能屈居第二,位列内阁次辅之位。

李春芳虽然学问不错,为人和善,但他的能力一般。尽管位居首辅之位,但并不受明穆宗的宠信,屡屡被高拱和张居正联合掣肘,首辅当得颇为郁闷。

在高拱和张居正的联合使坏下,老好人李春芳只得主动辞职,腾出了内阁首辅的位子。很快,高拱就正式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内阁首辅,开始推行谋划已久的治国方略。

由于高拱的祖籍

是山西洪洞县,而张四维的祖籍是山西蒲州,两地相距不远。很自然,张四维这个小老乡攀上了高拱这棵大树,经过“盘道儿”还得知王崇古是张四维的娘舅,而王崇古又是高拱的铁杆儿嫡系。于是,张四维越来越得到了高拱的青睐。

很快,张四维担任了东宫侍读,开始给太子朱翊钧担任家庭教师,同时还协理詹事府。之后,又升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看来,高拱对张四维的提拔真的是不遗余力。

而当时,张居正和高拱的关系已经日趋紧张,波诡云谲的内阁中处处都“暗藏杀机”。原来,张居正早已偷偷和冯保结盟,誓言要将高首辅轰下台去,一个要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子,一个要内阁首辅的位子。

1572年,窝囊囊且病殃殃的明穆宗驾崩了,年仅十岁的太子朱翊钧继位称帝,史称万历皇帝。临终前,朱载垕托孤高拱、张居正和高仪,要他们竭力辅保小皇帝。

万历登基后,高拱继续担任首辅,也继续着他的豪横劲儿,竟在口无遮拦之下说出了“十岁孩童何以治国”的大不敬之言。身后的张居正笑了,笑得可开心可开心了,因为他知道自己苦等的机会终于来了。

很快,高拱的这句话被张居正大做文章,他指使冯保添油加醋和声情并茂地传给后宫的孤儿寡母,当李太后和小万历听闻,当即就吓哭了。于是,“冯大伴”又熟练的背出了张居正事先教好的台词。

第二天,首辅高拱还像往常一样雄赳赳和气昂昂的入宫参加廷议。可是,还没面圣呢就被拦在了会极门,冯保向他宣读了一道懿旨:

今有大学士高拱擅权乱政,竟不许皇帝自专,令我母子惊惧。着高拱回籍闲住,不准停留!

就这样,高拱被张居正和冯保联合抬出了内阁。而张四维,虽然深受高拱的提携之恩,可也无可奈何,只能静静地看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当他实在看不下去时,主动选择了称病辞官,返回自己的山西老家。

张居正担任首辅后,立即重新开锣敲鼓,在李太后和大太监冯保的支持下,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

张居正改革不同于之前历任首辅们的小修小补,他涉及到了国家的方方面面,比如吏治、纲纪、军备、言路、赋税等。同时,为了加快改革进程,张居正还大胆起用了一批中青年的官员,其中就包括张四维。

关于这点,笔者一直心存疑虑,不清楚张居正为何冒着风险要重用张四维,难道他不清楚张四维和高拱的关系吗?个人认为绝无可能。

有的史料中提到,或许是因为张居正“用人唯能”,所以不计前嫌起用了张四维。笔者同样认为不太可能,因为张居正并没有豁达到如此地步。

汤显祖

举例,在张居正的儿子当中张燮修最聪明,也最得他的宠爱,为了此子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老张放低姿态,私下找到了当时的名士汤显祖,希望他能成为儿子的左膀右臂。可惜,自视甚高的汤显祖竟然不给张首辅面子,坚决不同意与张燮修往来。于是,张首辅怒了,他死死压住了汤显祖,使之在科考中屡屡碰壁,直到万历十一年自己过世后,汤显祖这个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大才子才中得进士。由此可见,老张不是一个无私的人。

那么,张四维是如何得到张居正的谅解并被重用的呢?尽管史料没有记载,但笔者推测原因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张四维在家赋闲期间必定主动投靠了张居正。这也是历史上对张四维评价不高的最主要原因,他在本质上是一个无底线和无原则的势利之徒。

不管怎样,张四维终于在张居正的举荐下重新出山,仍然掌管詹事府事,同时还兼任了《世宗实录》的副总裁。

由于嘉靖在位时间很长,所以章牍浩繁难免出现档案资料的缺失。张四维到任后,竭尽全力进行搜集和整理,终于将当时的军务、人文、国赋、朝务等内容都分门别类的归档好,一举赢得了张居正的赏识。

1575年,首辅张居正请求增置阁臣,很快就被万历皇帝准许。终于,张四维得以入阁参预机务,并兼任礼部尚书。看起来,张居正积极提携张四维,而张四维也极力拥护张居正和他的所有改革措施,并且俨然成为了张居正的衣钵传人。据《明史·张四维传》记载:

四维由居正进,谨事之,不敢相可否,随其后,拜赐进官而已。

1576年,明神宗亲自主持了隆重的祭天仪式,祈求大明帝国国泰民安。作为礼部尚书,张四维出色的完成了这次任务,得到了万历皇帝和张居正的一致认可,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并晋级文渊阁大学士。

1578年,万历皇帝大婚期间,张居正安排张四维具体主持和操办婚礼的相关事宜。凭借自己的能力,张四维又一次出色完成了任务,之后被加少保衔,晋升为武英殿大学士。

由于在改革中坚决支持张居正,张四维越来越受到了倚重,不仅被加封少傅兼太子太傅衔,还逐渐晋升成为内阁次辅。伴随着地位的提升,张四维对自己的定位依然很明确,那就是继续唯张居正马首是瞻,不敢有丝毫的造次。

和历史上所有的改革一样,张居正因为力度过大而引起了极大的阻力,朝臣、外戚、宦官,甚至是皇帝本人都对老张颇有微词。若不是李太后鼎力支持,若不是张首辅能力强和气场足,早就被他们掀翻了。

而在此期间,张四维一直都是张居正的最坚定支持者和拥护者,极力促成了“一条鞭法”的施行,促成了其他一系列改革的推进。

1582年,张居正最重要的改革举措“一条鞭法”刚刚实行不久,自己就病死在了首辅的任上。自此开始,张四维成为大明王朝的新任首辅,累官加至少师、吏部尚书和中极殿大学士。

正当所有人都认为张四维会继续执行张居正时期的改革措施时,他却变得非常含糊。虽然没有公开废止相关的改革措施,但张四维却重新起用了很多被张居正罢免的顽固派官员。甚至于,他开始暗暗煽动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不满情绪,一点点的把万历心中压抑的小火苗给引燃了。

很快,万历皇帝下旨,废止了张居正最为看重的“一条鞭法”。于是,事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了,连锁反应接踵而至。

眼见万历对于张居正的不满情绪已经公开,朝臣们开始上疏弹劾张居正。一时间,不仅张居正的所有改革措施统统遭到质疑,就连他的人品也被丢进了垃圾箱。张居正的族人和门生不断被牵扯,罢官的罢官,流放的流放,甚至就连老张在自家后院中私藏美女的这些花边新闻,也被翻了出来。

而张四维作为首辅,更作为当年张居正改革的“副帅”,他不仅没有站出来维护改革的成果,反而站到了改革的对立面,带头破坏张居正的所有改革措施。

显然!一向精明的张居正被张四维蒙蔽了,原来他根本就不是自己的人马,最多也就是假装自己的人马而已。或者说,张四维更像是一个“潜伏人员”,凭借自己过人的演技骗取了张居正的信任。

对于张四维的横空出世和意外改道,万历皇帝在内心其实是蛮开心的。因为说实话,能否彻底清算张居正,万历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正是借助了张四维的卖力吆喝,大明帝国的君臣们才彻底搞臭了张居正,甚至还要把张首辅挖出来鞭尸泄愤。

万历十一年时,张四维在接任首辅仅仅一年后就因父过世而回乡丁忧守制去了。就这样,首辅的座位还没坐热呢,张四维就拍屁股走人了,直接便宜了申时行。

更悲催的是,张四维为父丁忧两年多,眼见就快除服返回内阁了,他自己却直接在老家过世了,甚至还不满六十岁。这下,申时行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听闻张四维已经在家过世,万历皇帝表现得很是悲戚。但是,他的内心其实是蛮开心的,因为万历并没有真正看上张四维,只是迫于形势利用他而已。在这点上,万历学到了他爷爷嘉靖帝的精髓,将内阁首辅就当抹布使用,用完的抹布油迹斑斑,当然要扔掉重新更换了,这是他们老朱家的传统。

但是,毕竟“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个道理万历还是懂的,所以他还得表演一番。据《明史》记载:

神宗闻卒震悼,辍一日视朝,遣官治葬事,赠太师,谥文毅。

很多人都觉得,张四维就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两面派,是混迹于官场的政治流氓,是心思歹毒的阴谋家,更是张居正改革的背叛者。

笔者个人认为,张四维就像是东郭先生救得那只狼一样,在骗取张居正的信任后竟然反咬他一口,令人痛心不已!

在万历的支持下,张四维像疯狗一样拼命撕咬张居正的改革,不仅彻底摧毁了张居正十年的心血付出,更摧毁了明朝最后一次实现中兴的机会。

如果说“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那么,从张四维担任首辅起,明朝已经按下了灭亡的倒计时钟。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我们一起学习大明历史!

相关内容

“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从...
↑ 这是9月5日拍摄的“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从上海出发”活动现场...
2025-09-06 00:50:30
原创 ...
顺治,清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康熙皇帝的父亲。虽然他出生在太平盛世,但...
2025-09-06 00:36:46
原创 ...
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群雄逐鹿。每当谈及这一历史时期,三国的名字常常...
2025-09-06 00:36:41
原创 ...
对于许多勤奋的学子而言,他们花费了十年的光阴,心血和努力,只为在考...
2025-09-06 00:36:35
原创 ...
开封府的八位勇士分别为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董平、薛霸、李贵和娄...
2025-09-06 00:36:34
原创 ...
梁山好汉里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武力话题,莫过于武松和鲁智深谁才是 "步...
2025-09-06 00:36:24
李为学:王阳明和大礼议
◭ 王阳明燕居像[明]蔡世新 绘,上海博物馆藏 有明一代思想家影响...
2025-09-06 00:35:57
山西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 ...
春夏之交,阳光洒向大地,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的古建筑,...
2025-09-06 00:35:40
原创 ...
1935年深秋,当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抵达陕北时,这片贫瘠的黄土地...
2025-09-06 00:35:36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历史中讲道理的案例比比皆是,但一旦遇到问题却常常感到迷茫,这恐怕是大多数人普遍的心态。我自己就是这样...
原创 民... 天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自古以来,天津因其优越的漕运条件而繁荣发展。隋朝时...
原创 宋... 宋朝打架弱,总打败仗,但越输宋朝反而越有钱了,这是怎么回事? 当时宋朝被边上的辽国西夏,轮番揍大宋,...
原创 大... 话说州吁、石厚得胜而归,但因其“好兵、弑桓公,卫人皆不爱”。州吁对石厚说:“老百姓还不服我,怎么办呢...
从码头到硅谷:粤商400年草根... 善思录:(陆天然/文)在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处,一群光着脚的岭南汉子用扁担挑出了中国最早的全球化贸易。从...
原创 清... 历史的编写并非像写小说那样简单,它充满了复杂性。很多人以为历史的难点在于史料的收集,实际上,收集史料...
原创 李... 李宗仁,这位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的历史人物,曾被评价为“新中国成立的支柱之一...
原创 李... 朱元璋成功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大将徐达和常遇春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徐达,他屡次南征北...
原创 满... 在帮助雍正登基以后,邬思道果断离开了雍和宫。其实这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在雍正...
原创 哈... 最近,哈佛大学的教授提出了一个建议,旨在缓解中美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教授建议中国借鉴北宋时期的澶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