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历史上,除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一些汉族将领如神勇的薛仁贵、名将郭子仪以及万人敌李晟等外,还有许多著名的番将,尤其是在贞观年间以后,随着番将的数量不断增加,李林甫曾提出过“武臣莫若番将”的论断。番将在唐朝的将领中占比逐渐攀升,甚至一度超过70%。其中,胡人安禄山、史思明、百济人黑齿常之、高句丽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突厥人哥舒翰、铁勒部的仆固怀恩等皆是知名的番将。
那么,唐朝为何如此依赖番将呢?他们在唐朝的统治和延续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唐朝重用番将的决策到底是正确的,还是一时的错误?接下来,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原因:
首先,大唐具有开放和自信的国家特性。
中国历史上有九个大王朝和五十多个小王朝,如果问哪个朝代最强盛,答案会因人而异,尤其是汉唐之争。然而,若讨论哪个朝代最开放、最包容、最自信,那么唐朝无疑是最佳的答案。
唐朝被认为是封建社会中女权主义最盛行的朝代之一。除了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外,太平公主和唯一一个军礼下葬的平阳公主都深具权势。而且,唐朝的女性有着非常前卫的穿衣风格,许多贵族女子已穿着开胸的汗衫,宫廷中的妃嫔和公主甚至允许袒露胸部。
唐朝还是历代封建王朝中外籍人士最多的时期。以都城长安为例,唐玄宗时期长安人口约100万,其中有外籍人士超过8万,占比接近十分之一。这些外籍人士不仅可以在唐朝任职,甚至有机会担任高官,并未遭到歧视。唐朝的繁荣与强大、包容的心态促使了其对待人才的广阔视野,唐朝人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敢于用外族人,只要能为国家出力,便无论族裔。
其次,唐皇室本身也有胡人血统。
李氏家族的起源与隋朝皇族及北周的皇族有密切关系。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鲜卑贵族,而李渊本身也拥有鲜卑血统。李世民的母亲窦皇后则是南匈奴后裔,这意味着李世民身上具有四分之三的少数民族血统。因此,唐朝的皇室血脉本身就与胡人有着深厚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番将并非外族人,而更像是“自己人”。
再者,唐朝权相李林甫提出了“武臣莫若番将”的主张。
唐朝的权相李林甫曾在公元747年向唐玄宗提出了“武臣莫若番将”的建议。由于汉人将领普遍对战斗不够积极,李林甫认为胡人将领勇猛且更能忠心于朝廷,且由于胡人孤立无党、没有地方势力的庇护,能更加忠诚地服务于中央政府。因此,他建议广泛任用番将,增强军事力量。
最后,胡人善战,府兵制度已经衰败。
在唐朝的武则天时期,府兵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唐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普遍不愿从军,许多人视当兵为耻。相比之下,胡人身体强壮,作战勇猛,他们视当兵为上升的机会,因此唐朝军队中的将领和士兵大多由少数民族担任。随着汉人兵员的枯竭,唐朝政府不得不依赖胡人来填补军事空缺。
因此,唐朝重用番将既是其包容自信的体现,也是无奈之举。
接下来,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些著名的番将:
安禄山:他是杂胡混血儿,出身于辽宁朝阳,曾因战功显赫而获得重权。然而,随着他权力的膨胀和对唐玄宗政权的反叛,他最终成为了“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给唐朝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李光弼:出身契丹的李光弼,曾因屡次立下赫赫战功而被誉为“中兴第一”。他不仅在安史之乱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还多次以少胜多,重振唐朝的军威。
阿史那社尔:东突厥王族,后归附唐朝。他在西域战场上屡立战功,为唐朝统一西域、建立安西都护府做出了重大贡献。
仆固怀恩:出身铁勒部,他在安史之乱中的表现堪称英勇,最终也为唐朝的稳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哥舒翰:突厥族出身的哥舒翰,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多次获得重任,最终在安史之乱期间以守卫潼关获得了声誉。
这些番将大多数对唐朝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其中也有少数叛变者,但总体而言,他们的军事才能和对国家的忠诚帮助唐朝在许多战斗中保持了稳定。然而,唐朝的衰退最终并非源自番将的背叛,而是由于内政腐败、宦官专权和节度使的割据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