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暑假,电影《封神:朝歌风云》的上映让殷商和西周的历史再次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影片中提到的“八百质子”更是成为了观众热议的焦点。
在这部影片中,四大伯侯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这四位显赫的诸侯之外,影片还特别提到了其他800位小诸侯的存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商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建立为八百诸侯的命运增添了更多波澜。即使在周朝建立后,八百诸侯国依旧存在,而这些诸侯国大小不一,有的如星星点点,有的则微不足道,甚至有些诸侯国的规模小得令人难以置信。
电影中,导演通过殷寿的口述,详细阐述了“八百质子”的来历:这些质子分别来自各个诸侯国,是各国诸侯的亲生儿子,作为质子被送往周朝。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也有类似记载:“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这一历史记载为后世留下了“八百诸侯会孟津”的传奇故事。
在周武王成功伐商建立西周后,开始实行分封制,将领土划分给各诸侯。这一分封制与殷商时期相比有所不同。周朝的分封制度更加注重功劳和血统,除了亲族和姻亲之外,那些在推翻商朝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臣也被赋予了封号和土地。同时,周王也为商朝王室后裔提供了土地和封号。
这些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效忠于周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如守卫边疆、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定期朝觐。然而,诸侯国内部的所有重大事务却都由各自的统治者决定,诸侯拥有自己的土地、人民,和独立的行政权。由于各诸侯的封地大小不一,有的大,有的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诸侯国之间逐渐出现了摩擦和冲突,甚至有些大的诸侯国凭借武力强行压迫小诸侯国,迫使他们臣服。
历史中就有一例令人唏嘘的事件,一个微小的诸侯国最终因此灭亡。这个国家就是鄅国,它被认为是西周分封制度下最小的诸侯国。那么,这个小国究竟有多小呢?根据《左传》的记载,春秋鲁昭公十八年六月(公元前524年),正值夏季,鄅国的农田麦收季节,鄅国国君鄅子带领百姓外出收割麦子,但没多久,鄅国就被灭国了。
原来,邾国趁着鄅国国君出城的空隙,突然带领军队偷袭鄅国的都城,攻入城中,将剩下的百姓全部俘虏,连鄅子的妻子和女儿也未能幸免。鄅国的军力太过薄弱,无法抵挡邾国的攻击,为了拯救妻女和百姓,鄅子只能前往邾国求情。邾国国君邾庄公答应释放鄅夫人,但却残忍地留下了鄅子的女儿。这一举动显然是对鄅子的侮辱。
鄅子随即向宋国求援,宋国的国卿向戊和他的儿子向宁决定为鄅国复仇。于是,向戊父子请命攻打邾国,得到了宋国君的批准。最终,宋国军队历时三个月攻克了邾国,邾国的所有臣民被俘,鄅国也因此报了仇。然而,鄅国的命运依旧充满了波折,向戊父子在宋国并不安生,向宁发动政变失败后逃亡他国,而鄅国失去了宋国的庇护,再次被邾国灭亡。
不过,邾国并没有享受最终的胜利。鄅国灭亡后,鲁国趁机攻打邾国,最终迫使邾国割地求和,成为鲁国的附庸。鄅国的土地被割让给鲁国,鄅国再次沦为他国的领土。
鄅国的悲惨经历充分展示了这个国家的微小与脆弱。如此一个国家,连抵抗的能力都没有,轻易就被其他强国吞并。鄅国的覆灭也说明了其国家力量的严重不足,无法保护自己的百姓,更无法维护国家主权。
尽管周王朝最初通过分封制实现了政权的相对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尤其在西周后期,周天子的权力逐渐削弱,诸侯之间的争霸不曾停息。大国吞并小国,已成为常态。最终,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激烈战斗,秦朝脱颖而出,统一六国,废除了分封制,转而实行郡县制。至此,那些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最终都在历史的洪流中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