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帅帐几步之遥的李世民,悲不自胜瞬间放声哭嚎。哭声不仅把周围军士给惊动了,还把已经入睡的李渊给吵醒了。李渊走出帅帐,怒喝道:“孽障,何故在帅帐外哭嚎?”李世民泪眼迷离地答道:“我军死期将至,悲从心来啊!”
李渊听后,更是火冒三丈,自己这才拉起起义军的队伍,就被自己的亲生儿子如此恶语重伤,这小子估计是皮痒了,自己得好好收拾他一番。李渊想着先给哭嚎的李世民一顿口头教训,再拉到帅帐好好教育一番。
可环顾四周一番,围观的将士越来越多,似乎都在等着看李渊如何收拾李世民。于是,李渊就大手一挥,让众军士各自散去。心里想这是孽子引出的家丑,还是不要外扬的好,就把李世民叫到帅帐中。
李世民面无惧色地走进帅帐,李渊就问他:“大半夜在帅帐哭嚎,还说什么死期将至,为何如此反常?”李世民对答道:“军队凭着仁义起事,进则胜,退则军队涣散,必败无疑。”
李渊听后,沉默半天,李世民见状接着分析道:“现如今众军士一旦溃散不成军,后面敌军乘虚来攻,我军必然处境艰险,岂不是和死期将至毫无两样。”
经由李世民的分析后,李渊心内大惊,要不是二子今天的反常之举,自己的处境将不堪设想。可是,当前有一件紧急事情,自己把军队分成三队人马,目前就自己率领的中军和二子率领的右军还未动,左军已经开拔。
李世民看李渊愁眉不展,就知道他定是为已经开拔的左军烦恼,就主动请缨,表示自己快马加鞭赶上已经开拔的左军,将他们全部追回。
李渊忙命李世民前去追回已经开拔的左军,撤军固守太原一事必须从长计议。话说李渊之所以犯了战略性错误,其实还是对当前局势没有做出准确判断。
自从李渊在晋阳兴兵起义后,李世民就率军攻打西河,而后一路向西,准备攻打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领两万精兵屯驻在霍邑抵抗义军。恰逢连日大雨,太原的粮食补给供应不上,这就让李渊心里犯嘀咕。
李渊就把裴寂等人找来开了一次商讨会,会议的主题就是眼前的难关如何攻克,毕竟隋军宋老生的两万精兵不容小觑,还传闻刘武周勾结东突厥,意欲攻下太原。
裴寂给李渊提议道:“起义军刚兴兵,要和隋军正面交锋的话,又恐太原告急,到时候分身乏术,更易军心涣散,到时候溃不成军,还是先退守太原,再徐徐图之。”
李渊思来想去,觉得裴寂的建议很符合当前局势所需,当机立顿就决定听取裴寂的建议,起义军分成三队,开拔回太原。其中左军队伍先行开拔,自己的中军和李世民的右军稍缓开拔。
不曾想,李世民在帅帐外不顾形象的哭嚎,让李渊瞬间警醒。开拔回太原并不是上策,出战迎敌稳定军心才是义军的不二选择。遂安排李世民快马加鞭把已经开拔的左军给追回。
恰逢雨停,粮食补给也开始正常供应,李渊率领起义军前往霍邑,准备迎战宋老生。李世民担忧宋老生不出城迎战,就先率领几个骑兵到城门前叫阵,一副就要围城的模样,意欲激怒宋老生。
宋老生不知有诈,真的被李世民激怒了,当即打开城门,列兵布阵,预备给李渊来个一网打尽。李渊兵分两路,自己和李建成在城东列阵迎敌,李世民和柴绍则在城南列阵迎敌。
宋老生目标明确,指挥军士猛冲李渊阵营,李渊不敌,李建成被隋军冲散落马,城东起义军全部撤退。李世民得知城东战败,从南面率领两千轻骑冲下高坡,直接把宋老生的军队给冲散了。宋老生组织兵丁反抗,奈何李世民士气高涨,一路势如破竹,愣是把隋军冲散得溃不成军,很快宋老生不敌,隋军兵丁弃甲而逃。
宋老生见大势已去,就准备进城固守,奈何这时城门已经悬挂起来,宋老生抓住绳子想要爬上城,追赶上来的李世民乘势挥刀斩杀了宋老生,攻进霍邑,取得了和隋军正面交锋的最后胜利。
起义军平定霍邑后,也没见刘武周联合东突厥对太原进犯,起义军后方大本营丝毫不受秋犯,又平定霍邑,登时士气高涨,起义军过了河东,李世民建议入关,攻取永丰仓来赈济灾困,并且对当地的强盗进行收服,用以谋取进兵攻击大兴城,得到李渊的再次默认。此后,起义军一路挥师前进,为进驻关中创造了许多有利的优势。
李渊最后开创霸业,李世民功不可没,要不是他夜半帅帐哭嚎使得李渊警醒,起义军的成败兴衰就是另外一种局面了。李世民之所以能登上皇位,从他早年起兵时,就可以看出他有揣摩人心,见机行事,驾驭部属的大智慧,大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