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最近网上的两大热门话题可真是让人关注不已,一个是世界杯的热潮,另一个则是大S和汪小菲的瓜,简直是围观群众的最爱。
前几天,大S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特意用“爱新觉罗汪”来调侃汪小菲,这一词充满了明显的讽刺意味。实际上,大S为何会用“爱新觉罗汪”这个称呼呢?这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梗。
汪小菲的母亲张兰曾在某节目中透露,汪小菲是满族正黄旗的后裔,所谓“皇家子弟”,出身于爱新觉罗家族。这番话让许多人感到十分震惊,但稍微了解一些清朝历史的人就会发现,张兰的说法完全漏洞百出。
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清朝的皇族爱新觉罗氏并非来自正黄旗!要弄清楚这一点,就得从八旗制度谈起了。
八旗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努尔哈赤的时代。为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部队,努尔哈赤参照了女真族的猛安谋克制度,最初设立了四旗制度:黄、白、红、蓝。到了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部落,面对日益增多的部下,四旗管理起来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于是他将四旗扩充为八旗。
在努尔哈赤的计划下,他自己统领了正黄旗和镶黄旗,次子代善负责正红旗和镶红旗,五子莽古尔泰负责正蓝旗,八子皇太极则统领正白旗。随着努尔哈赤的努力,八旗制度逐渐成型,甚至形成了八大铁帽子王,世袭罔替的特殊地位。在清朝初期,八大王共同执政,直到努尔哈赤去世后,王位分配发生了变化。
到了皇太极时期,原本平等的八旗体系发生了变动,特别是对黄旗的优先权,他甚至通过自己的方式改变了旗帜的安排,以此来稳固自己的权力。而这些变动,直接导致了清朝对八旗的划分,从而使得“上三旗”成为了皇帝的私有领域。
顺治皇帝正式整理了八旗制度,将其划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其中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被视为地位最高的旗帜。而下五旗则成为了其他宗室贵族的领地。
至此,清朝的皇帝一直是这三旗的旗主,其他旗人的地位自然低了许多。即使是皇后的出身,也必须经过“抬旗”才能进入上三旗。举个例子,康熙皇帝的四位皇后中,赫舍里氏来自正黄旗,钮祜禄氏和佟佳氏出自镶黄旗,而乌雅氏虽然最初来自正黄旗的包衣,成为皇后后也被抬入了正黄旗。
那么,若汪小菲真的是爱新觉罗的后代,他就应该属于上三旗的正黄旗吗?答案却恰恰相反。
顺治皇帝将上三旗的控制权集中在了皇帝手中,这意味着上三旗不再设立王公。而皇帝的儿子,无论是否继位,都会被分配到下五旗去担任宗室贵族职务。为了平衡宗室的权力,顺治皇帝对这些旗主进行分配,以此避免任何一个宗室拥有过多的权力。比如,雍正最初就被分配到了镶白旗,而十三皇子允祥则在正蓝旗,甚至太子允礽也被分到了镶蓝旗。
这样的制度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乾隆时期,皇帝的子孙们也都被分配到了下五旗。比如乾隆的儿子永璜就在正蓝旗,永璋和永琪则在镶红旗。甚至道光帝的儿子们也有分配到不同的旗帜,唯独同治帝因为没有兄弟,未曾设立其他旗籍。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明白,爱新觉罗家族中的普通成员,并不像外界所认为的那样拥有高贵的血统。在清朝,若不是当上皇帝,许多皇亲国戚都会被分配到下五旗去当宗室贵族。再加上自辛亥革命后,清朝的皇帝和亲王早已不再掌握实权,如今这些皇亲国戚早已成为了普通民众的一部分。
从辛亥革命至今,已经过去了110年,曾经的皇亲贵族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回溯历史,每个人的姓氏追溯到上几代,或许都能找到一些皇族血统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