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雁门之围——隋炀帝大哭,为后来江都之变被缢杀埋下伏笔
创始人
2025-09-03 17:33:23
0

隋炀帝有很多政绩:兴建洛阳、修驰道、筑长城、开创科举、开挖大运河等,最终众叛亲离,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最后在江都之变(618年)中被部下缢杀。大业十一年(615年)正月,“大会蛮夷”,不仅高句丽再次拒绝入朝,而且西戎吐谷浑也趁机“复其故地,屡寇河右,郡县不能御”。隋朝的威望降低到了最低点,以隋朝为中心的四方朝贡秩序面临崩溃。615年,发生的雁门之围,差点让隋炀帝丧命,他大哭,为以后江都之变被缢杀埋下了伏笔。

一、首次巡视塞北带来的荣誉

早在隋朝建立之前,雄踞漠北的突厥汗国已经是亚洲大陆的霸主。隋朝建立后,击败和削弱突厥是当时面临的最大政治军事任务。突厥是草原游牧民族之一,原居住在今阿尔泰山一带,“盖匈奴之别种”。公元554年,突厥大汗国西破嚈达,东走契丹,北并契骨(今吉尔斯人先祖),威服塞外诸国,将突厥汗国的疆域扩展到“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里海)万里,南至沙漠以北,北至北海(贝加尔湖)五六千里”的广阔土地上,成为蒙古草原和中亚的主人,出现了势凌中原的严峻形势。

但是突厥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和中原王朝类似的是他们内部为了权力也会相互争斗。开皇二年(582年),突厥沙钵略可汗曾经率兵40万攻打隋朝,隋军数为所败。对突厥的南侵,隋廷一方面加紧防备,组织全面反击,另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也采用挑拨离间之法破坏突厥内部团结,以求各个击破。隋文帝派首先提出此法的长孙晟运作此事,长孙晟经过送公主去突厥和亲,拉拢利诱突厥上层权贵,反复挑拨离间突厥贵族。经过几年的运作,587年沙钵略可汗死后不久,突厥内乱,分化为东、西突厥两部。东突厥在危难中得到隋廷的帮助才得以复兴,沙钵略之子都兰可汗臣服于隋朝,并借隋朝的力量与西突厥抗衡,逐渐变成隋朝的附庸。北境的暂时和平,使隋文帝腾出手来灭了陈朝,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599年底,都兰可汗被部下刺杀,其弟启民可汗即位。西突厥达头自立为步迦可汗,攻隋(后败奔吐谷浑)。仁寿元年(601年),隋派杨素协助启民北征,当时漠北大乱,许多部落归附启民,启民便成为东突厥大可汗。隋炀帝继位后,启民可汗一方面在隋廷的支持下继续统治草原突厥牧民;另一方面继续保卫隋朝北部边疆。

东突厥启民可汗自认为是隋朝臣属,经常入朝拜见大隋皇帝。大业二年(606年),启民可汗入东都朝见隋炀帝,隋炀帝试图以中原的文明繁盛使突厥更心悦诚服。启民及其下属经过几个月的耳濡目染,对中华典章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请袭冠冕”。隋炀帝没有应允。次日,启民竟率少数贵族拜谢,并“固请衣冠”。隋炀帝虽然没有同意启民可汗的请求,但却决定亲自往草原去突厥巡狩。

于是,隋炀帝首次出巡塞北。大业三年(607年)四月,隋炀帝由京师出发,进行首次北巡,这次出塞巡狩是想在草原“耀武”,所以出行队伍庞大,不仅有百官,还有大量军队,甲士五十余万,马十万匹,惊起辎重,千里不绝。隋炀帝到塞北之后,得到启民可汗的热情接待和恭顺朝见。在宴席上,隋炀帝又下诏,表彰启民可汗,赐给启民路车、乘马、鼓吹、幡旗,待之殊礼,可“赞拜不名”,位列朝班第一。这是把启民可汗当成附属国,让他们保持高度的自治。但风俗有别,隋炀帝始终没有同意启b民改换汉族衣冠的请求。大业四年(608年)冬,启民可汗病死。隋炀帝得报十分悲痛,立其子咄吉世为始毕可汗。始毕可汗册立后,继续奉行与隋友好的政策,双方频频遣使,贸易也有所发展。

二、再次离间

600年(隋朝开皇末年),婆实和向氏至隋京朝觐,因突厥内乱,留在京师鸿胪寺居住。达头可汗败亡以后,泥撅处罗可汗成为西突厥最高统治者。泥撅处罗可汗治国无道,臣民多叛。605年(隋大业元年),他发兵袭击铁勒诸部,搜括他们的财物,又猜疑薛延陀部生变,杀其酋长数百人。因此铁勒各部都起来反对处罗,多次打败他。隋朝黄门侍郎裴矩闻处罗可汗国乱,并思念其母向氏,建议朝廷招抚他。隋炀帝派遣司朝谒者崔君肃至西突厥慰谕。处罗受诏,遣使贡汗血马。

始毕可汗见隋炀帝招降众寡势穷的处罗可汗,心存疑虑,赐号曷萨那可汗,又尚公主,更使得始毕可汗存有戒心。隋炀帝三征高丽,始毕可汗未派一兵一卒相助,而曷萨那可汗始终相随。隋炀帝和裴矩君臣不久实施了扶植曷萨那可汗,削弱离间始毕可汗的对突厥政策。在第三次征伐高句丽时(614年),裴矩认为始毕可汗羽毛已丰,部众渐盛,不太听话,上表分其势,请隋炀帝以宗女嫁给始毕可汗之弟叱吉设,拜为南面可汗,以事离间,隋炀帝认为主意不错。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未能行通,因为叱吉设不敢接受隋朝公主,而始毕可汗闻知后也对对隋炀帝产生了不满情绪。

三、雁门被围

隋朝与东突厥关系的紧张使隋北部边疆形势全面恶化,调整与东突厥的关系,维护朝贡体系,是比征讨高句丽更重要的大事。于是,隋炀帝不顾国内叛乱频繁的局势,决定再次北巡突厥。此次北巡有两个目的:一是要重建并密切与突厥的朝贡友好关系;二是说服始毕可汗出兵,协助隋炀帝再征高句丽。

隋炀帝为了挽回征讨高句丽不利的面子,执意出巡塞北。楼烦太守阴世师听说始毕可汗将不利于隋,曾劝隋炀帝御驾返回太原,但隋炀帝不从。公元615年8月,隋炀帝出巡塞北,始毕可汗假装迎驾,派几十万骑兵突袭。隋炀帝得报大惊失色,他万万没想到会如此危险,急忙撤入雁门(今山西代县)。

八月十三日,突厥骑兵包围了雁门郡城,将隋炀帝、后妃、宫女、百官等十几万人围得铁桶一般。隋炀帝一行猝不及防,上下惶恐。突厥几次猛攻,箭头纷纷落在隋炀帝得跟前,隋炀帝恐惧极了,抱着幼小的儿子赵王杨杲失声痛哭,而且哭得“目尽肿”。在此时,隋炀帝的威严荡然无存,几乎成了一个泪人儿。

后来的结局是,隋炀帝采纳部下的建议,诏天下诸兵勤王。据说,年仅16岁的李世民也应募求援。隋炀帝还亲自下诏禁卫军:“努力击贼,苟能保全,凡在行阵,勿忧富贵,必不使有司弄刀笔破汝勋劳。”于是,众皆踊跃,昼夜拒战,死伤甚众。各地的勤王大军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突厥始毕可汗见占不到便宜,于九月甲辰(十五日),在围困雁门40多天后,始毕可汗解围而去。

由于隋炀帝被围雁门时,曾经亲口许诺赏从行将士勋官,回到东都后将士议论纷纷,具体负责管理此事的宰相苏威认为,国库无法支撑这么多的赏赐,“追论勋格太重,宜加斟酌。”结果隋炀帝却无视此事,还让文武百官商议讨伐高句丽,于是将士无不怨愤。从这里可以看出,隋炀帝言而无信,也让广大禁卫军将士与他离心离德了。其实,隋炀帝倒行逆施,他的最终结果在雁门之围时已经注定,只是他无力改变局面。隋炀帝三征伐高丽的失败和国内反叛相继之后,政治失控,使边疆四夷局势也发生重大变化。可以说公元615年,发生的雁门之围,差点让隋炀帝丧命,他大哭,为以后江都之变被缢杀埋下了伏笔。

相关内容

“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从...
↑ 这是9月5日拍摄的“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从上海出发”活动现场...
2025-09-06 00:50:30
原创 ...
顺治,清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康熙皇帝的父亲。虽然他出生在太平盛世,但...
2025-09-06 00:36:46
原创 ...
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群雄逐鹿。每当谈及这一历史时期,三国的名字常常...
2025-09-06 00:36:41
原创 ...
对于许多勤奋的学子而言,他们花费了十年的光阴,心血和努力,只为在考...
2025-09-06 00:36:35
原创 ...
开封府的八位勇士分别为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董平、薛霸、李贵和娄...
2025-09-06 00:36:34
原创 ...
梁山好汉里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武力话题,莫过于武松和鲁智深谁才是 "步...
2025-09-06 00:36:24
李为学:王阳明和大礼议
◭ 王阳明燕居像[明]蔡世新 绘,上海博物馆藏 有明一代思想家影响...
2025-09-06 00:35:57
山西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 ...
春夏之交,阳光洒向大地,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的古建筑,...
2025-09-06 00:35:40
原创 ...
1935年深秋,当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抵达陕北时,这片贫瘠的黄土地...
2025-09-06 00:35:36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历史中讲道理的案例比比皆是,但一旦遇到问题却常常感到迷茫,这恐怕是大多数人普遍的心态。我自己就是这样...
原创 民... 天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自古以来,天津因其优越的漕运条件而繁荣发展。隋朝时...
原创 宋... 宋朝打架弱,总打败仗,但越输宋朝反而越有钱了,这是怎么回事? 当时宋朝被边上的辽国西夏,轮番揍大宋,...
原创 大... 话说州吁、石厚得胜而归,但因其“好兵、弑桓公,卫人皆不爱”。州吁对石厚说:“老百姓还不服我,怎么办呢...
从码头到硅谷:粤商400年草根... 善思录:(陆天然/文)在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处,一群光着脚的岭南汉子用扁担挑出了中国最早的全球化贸易。从...
原创 清... 历史的编写并非像写小说那样简单,它充满了复杂性。很多人以为历史的难点在于史料的收集,实际上,收集史料...
原创 李... 李宗仁,这位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的历史人物,曾被评价为“新中国成立的支柱之一...
原创 李... 朱元璋成功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大将徐达和常遇春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徐达,他屡次南征北...
原创 满... 在帮助雍正登基以后,邬思道果断离开了雍和宫。其实这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在雍正...
原创 哈... 最近,哈佛大学的教授提出了一个建议,旨在缓解中美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教授建议中国借鉴北宋时期的澶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