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斩首死刑犯的地点为何定在菜市口?背后的真实用意是什么呢?
“午门斩首”这个词汇在众多古装悬疑剧中频繁出现,但其实这是一个误会。在历史上,古代的斩首并不曾在“午门”进行。而值得注意的是,“午门”一词最早是出现在明朝永乐帝时期的,那个时候“廷杖”才会在此地实施。到了清朝,“午门”更多的是作为胜利凯旋的庆祝场所。
在明清两朝,死刑的执行多数选择在“菜市口”。这里同样见证了“六君子血洒菜市口”的悲惨事件。那么,菜市口为何被选作斩首地点,其隐含的真正意图又是什么?
在明朝,菜市口常常称作“菜市街”,是当地小摊贩聚集交易的地方,生意十分兴隆、热闹非凡。而到了清朝,这一称呼略有变化,改为“菜市口”,依旧保持了原有的繁华与生气。
实际上,在明朝早期的斩首行动多发生于西四牌楼,也称作西市,那里是北京城内最为热闹的商业区域。但在清朝时期,执行死刑的地点却转移到了宣武门外的菜市口。
清朝灭亡后,菜市口逐渐演变成了宣武门外最繁华的商业街与交通枢纽。假如那些每天从这里经过的行人知晓这段历史,他们会产生怎样的复杂心情呢?
古代盛行“秋后问斩”,明清时代也毫不例外。所谓秋后问斩,指的就是在冬至前夕的几日内,菜市口总会人潮涌动,热闹异常。
在清晨尚未破晓之时,死刑犯们需从监狱出发,经过宣武门,抵达菜市口。他们的斩首执行通常从东边开始依次进行,值得一提的是,负责行刑的刽子手并非只有一个,凡是有多少名死刑犯,就有多少名专门的刽子手参与行刑。在执行完毕后,犯人的头颅还会被悬挂于公众视野,以示惩戒。
那么,为什么非得在“菜市口”进行斩首呢?难道换个地方就不可行吗?
这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菜市口的人流量极大,而斩首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杀鸡儆猴”,以警示其他人。正因如此,“菜市口”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斩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