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一职在我国古代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殷商时代始置,掌军政和军赋,“大司马”则是在其之上,是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的军事行政事务,可谓位高权重。曹魏立国后担任大司马一职的共有三人:曹仁、曹休、曹真,虽然都是宗室翘楚,但皆任职不满两年就去世了,位极人臣的他们是如何草草殒命的呢?
一、曹操从弟,天人之姿
曹仁为曹操从弟,自曹操起事时便跟随左右,从破陶谦,“常督骑,为军前锋”;从征吕布,“生获布将刘何”;从平张绣,“军不利,士卒丧气,仁率厉将士甚奋”;从战袁绍,“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仁尽复收诸叛县而还”,可以说打遍各路诸侯并且不落下风。
建安十三年(208),曹仁从讨荆州,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后被留下断后,遭到周瑜的进攻,他先遣部将牛金进攻吴军先锋,牛金众少被围,曹仁亲自率军出击,“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将牛金等人救出后曹仁看到还有少数人未能突围,复入吴军冲阵斩敌救人,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
建安二十三年(218),苦于刘备这一大患,曹操亲自与其争汉中,又命曹仁出镇荆州征关羽,由于徭役过重宛城叛变,曹仁花了四个月围攻。而让曹仁闹心的还有雨季涨水,由于没有提前准备,曹仁镇守的樊城被水困,前来支援的于禁、庞德被关羽一俘一斩,“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就在这关键时刻,曹仁、满宠以死明志激厉将士,终于拖到了关羽战败。
黄初二年(221),由于关羽死于吕蒙之手,刘孙联盟破裂,曹仁被魏帝曹丕拜为大司马,谋划伐吴一事,曹仁亲率步骑数万进攻濡须口,濡须督朱桓示敌以弱,迷惑曹仁分兵,其子曹泰轻军而出大败,曹仁败走,而被曹仁分兵袭击朱桓部众妻子儿女所在中洲的常雕等人也被前后围困而死。遭此大败后曹仁病逝,时年五十六岁。
二、千里驹也,贵重于时
曹休是曹魏的第二位大司马,被曹操重点培养的宗室二代,在曹操还未兴兵前,曹休便因为战乱背井离乡,由于其祖父任吴郡太守时颇有声望,早年丧父的曹休只得带着寡母到吴地避难。待听到曹操起兵后,曹休北行千里,被曹操赞为“此吾家千里驹也”,视若亲子。
比起亲叔曹洪,曹休更受曹操的看重,时常跟随曹操征战四方,学习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统帅。建安二十三年(218),曹操与刘备争汉中,曹休名义上是主帅曹洪的参军,其实他才是真正的统帅,“洪闻此令,亦委事于休”。这一战中曹休敏锐识破名将张飞的疑兵,击败刘备帐下将军吴兰,但可惜夏侯渊被斩,曹操亲征也难以攻克,最终曹休随大部队归还。
黄初元年(220),曹操病故,曹丕称帝,但不久后镇守襄樊防线的大将军夏侯惇也去世了,曹休被紧急安排前去抵抗孙权,“车驾临送,上乃下舆执手而别”,到任后的曹休不负重托,击破了历阳、芜湖的吴军,仅此一役曹休让自己从镇南将军升迁为征东将军,更让曹丕下定决心一举灭吴。
不过哪怕曹丕亲征也难以彻底征服孙吴,曹真、曹休军与吴军互有胜负,可主帅曹仁的大败断送了灭吴的好机会。黄初七年(226),曹丕驾崩,曹叡即位,曹休斩杀驻扎在皖城的吴将审德,因功迁大司马。不过后半生都在对吴作战且几乎不败的曹休还是马失前蹄,被鄱阳太守周鲂断发诱骗,一举断送万余魏军,曹休本人因为羞愧背发痈疾而亡。但相比曹仁、曹休,下一位大司马曹真的任期要更短。
三、持盈守位,咸有效劳
曹真是曹操养子,以勇武著称,曾游猎射虎。不过曹真并未仗着身份和个人武力飞扬跋扈,而是尽忠职守。如果说曹操想把曹休培养成为坐镇中军的统帅,那么曹真则是他心目中冲锋陷阵的猛将,曹真也没有辜负曹操的期待,在曹纯、曹休之后成为虎豹骑的领军将军。
同样在黄初元年(220),曹丕称帝后,曹真为镇西将军,和兄弟曹休一样,曹真之名响彻河西之地,他在此平定叛乱,斩杀诸胡联军,使得曹魏恢复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黄初三年(222年),曹丕亲征孙权,曹真败孙盛、诸葛瑾,围江陵,与朱然对峙六月,即将破城,逢大疫,孙权重新遣使称臣,曹真因功拜中军大将军,加给事中。
太和二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开始他的第一次北伐,一出手便是拿下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曹魏震动,曹叡甚至亲自到长安坐镇。已经是大将军的曹真指挥张郃击破马谡,自己又击败赵云,逼迫诸葛亮退兵。同年,诸葛亮趁曹休伐吴之机二度北伐,但早被曹真预料他必攻陈仓,命将军郝昭早作准备,诸葛亮不得已退还。
曹休病逝后,曹真接替其为大司马并谋划出兵伐蜀,可惜他也犯了一意孤行的错误,不仅不听劝阻反而选择了最难走的子午道进攻汉中,“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曹真不得已退还,且在这个过程中染病,仅一年便撒手人寰。
曹魏三位宗室大臣在担任大司马一职后皆因为轻敌冒进而草草殒命,曹魏诸臣在议由司马懿补进时认为该职“不祥”,于是转司马懿为太尉。而在太和七年(233),割据辽东的公孙渊遣使向孙吴称臣,意图与孙吴夹击曹魏,但待孙吴使者到来后公孙渊不敢反魏,又贪恋孙吴带来的财宝,于是杀使抢宝后又向曹叡称臣,可曹叡也识破了此人的狼子野心,“拜渊大司马,封乐浪公,持节、领郡如故”,而公孙渊的结局是被司马懿所杀,再次证明了此职的“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