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绾
王绾,秦始皇时丞相,由御史大夫升任。
在秦王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时,王绾与冯劫、李斯建议秦王政称“泰皇”,秦王却改称皇帝,是为秦始皇帝。
王绾认为原楚国、燕国、齐国之地距秦国遥远,应该分封皇子或宗室子弟守卫。廷尉李斯反对,认为分封制是周朝诸侯混战的根源,他建议全国统一实行郡县制。于是秦始皇采纳李斯的意见,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
隗状(隗林)
隗状(?-?),《史记·秦始皇本纪》作隗林,秦始皇时代的丞相。
前219年,隗状随秦始皇巡游琅琊台,时与王绾并任丞相。琅琊刻石列出当时随秦始皇东巡秦朝的官员: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状、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颜氏家训》记载隋文帝开皇二年出土的秦权上作“丞相状、绾”。
李斯
李斯(前284年-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方)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曾任秦朝左丞相,司马迁著《史记》,将李斯和赵高并写于《李斯列传》。
或说字通古。早年为上蔡郡的小吏,负责掌管文书,后和韩非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来都成为诸子百家中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李斯学成后进入秦国,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文信侯很赏识李斯,任他做郎官。后劝说秦王政攻灭东方六国是势之所在,须把握时机而为之,及后被任命为长史。秦王政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钱到山东六国去游说,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命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一位姓郑名国之水利工程师以修筑渠道为名,其实是为韩国来到秦国做间谍,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至廷尉。在秦灭六国之战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六国后,李斯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尊秦王尊号为皇帝。李斯主张郡县制,反对分封制;又主张焚毁民间所收藏诸子百家之书。李斯还参与了秦朝诸多制度建设,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保身,与赵高陷害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立秦始皇幼子胡亥为皇帝,后被赵高所害,诛灭三族。
冯去疾
冯去疾(?-前208年)是战国时期秦人,在秦始皇时任右丞相。冯亭之孙。
前211年秦始皇出外远巡时,右丞相冯去疾留在首都。秦二世继位后,前209年关东多处爆发反秦起事,次年冯去疾与其子大将军冯劫、左丞相李斯联合向二世进谏,认为戍役多、税赋重是促使更多人加入叛乱的原因,请求二世停建阿房宫及减省戍役以减轻民困。二世不从,命人把三人治罪,冯去疾与冯劫不愿受辱,皆自杀死,李斯后来也被处死。
赵高
赵高(前258年-前207年),中国战国时期秦国及秦朝丞相、权臣、宦官(有争议),历仕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婴三代君主。
祖先是赵国公族远亲,但其出身是一个士兵,地位卑贱。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驾崩时,赵高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合谋更改秦始皇遗诏,立胡亥为秦二世,并矫诏赐死公子扶苏,囚禁蒙恬兄弟二人,是为沙丘之变。秦二世登基后,赵高升任郎中令,怂恿秦二世整肃宗室及大臣,其中包括蒙恬、蒙毅兄弟和沙丘之变的主谋李斯。李斯死后,赵高出任中丞相,独揽朝政,因惧怕秦二世追究关东(函谷关以东)农民起义军之事,遂发动望夷宫之变,强迫秦二世自尽。并改立秦王子婴,子婴不信任赵高,设局派宦官韩谈杀死赵高。
一般认为赵高引发的多次秦朝内部宫廷混乱是造成秦朝加速灭亡的原因之一,但历史上对赵高是否为阉宦,以及制造秦朝宫廷混乱的动机都尚存争议。司马迁著《史记》时没有为赵高单独立传,赵高的事迹主要记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李斯列传》和《史记·蒙恬列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