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故宫的门牌被反转时,在场的民国人笑抽了,围观清朝人尴尬了
古话常说,“天子守国门”“御敌于国门之外”。这国门国门的到底指的是什么啊,以现在的话或者思想来看,其实并没有什么国门的这种概念,顶多就是指北京,而不再是一个“门”。但是,大家知道吗,在明清的时候,确实有国门的这个具体的东西,而且这其中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话说国门,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类似于城门,或者边塞要地之类的东西。历史上真正的国门被定义于明朝,被具象化为故宫南边的皇城大门,是为“国门”。明朝朱棣修建故宫之后,思来想去觉得得有一象征,什么象征呢?对了,那就定一个国门吧,以南为尊,索性就把这故宫南门定为“国门”,叫做“大明门”。
后来啊,清兵入关,明朝的统治被推翻,这清政府也想要一个象征。于是决定,把“大明门”换了,换什么好呢?对了,既然明朝叫“大明门”,那清朝索性就叫“大清门”吧,简单粗暴。就这样“大清门”“幸存”了数百年,随着历史的车轮滚动,时间来到了辛亥革命。
当时,民国刚刚建立一周年,人们想依样画葫芦,把“大清门”改成“中华门”。这主意是好,问题是这工程浩大,劳民伤财。于是有人提议,不如直接把“大清门”翻转过来,在它的背面刻字不就好了,众人纷纷同意。可等到反过来了,在场的民国人笑抽了。只见大清门的背后赫然写着大明门。原来早在清朝,人们就有这种想法了,不过清朝的朋友就尴尬无比,正不就验证一句话“反清复明”传言吗,这古人的智慧可真不容小视啊
@打得完上的:其实,这背后有一定的隐喻,是为“反明覆清”,你看这最后的清朝明朝不就完了吗。
@擦速度快:那么,现在这城门在哪里了?
@发是佛偶:幸好不是正方体,不然可以割成几块,再用几次,说不定连中华门都不用重做。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