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军队先后投入80多万人,日军投入海陆空军30万余人。中日双方在上海激战长达3个多月,最后中国军队伤亡30余万人,日军伤亡4万余人。日军从金山卫登陆,中国守军为避免被全歼后撤,淞沪会战以日军胜利告终。
淞沪会战是惨烈的,中国军队失败的代价是沉重的。投入淞沪会战的军队,大多是中国最精锐的德械师部队,中国仅有少量的空军参战,日军海陆空军齐备,而且形成的立体火力网杀伤力极强。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几乎将精锐全部押上,就连为数不多的坦克部队也开上了战场。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坦克部队损失惨重,付出了沉重代价。
近代以来,中国最早的坦克出自东北军。在北洋军阀时期,盘踞东北的奉军张作霖部就已经装备了大量法国“雷诺”轻型坦克,而且东北的军工厂能生产部分坦克部件。此外,奉军还有大量的飞机,大炮和机枪生产工厂也有不少。从武备实力上来说,奉军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入敌手,日军缴获了奉军所有武器,包括这批法国坦克。日军将这支装甲部队投入到侵略战争中,还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伪满洲国的装甲部队。鉴于武器装备上的不足,1935年当局从英国购进炮战车及两栖坦克32辆,成立战车教导营。由中国装甲兵之父徐庭瑶创建的“陆军交辎学校”培养了第一批装甲兵。
1936年以后,随着中德合作蜜月期的到来,中国又从德国买了克虏伯战车16辆、意大利CV33超轻型坦克20辆,这些战车全部交给徐庭瑶组建装甲兵团。由此,中国第一支装甲兵团自此组建完成。
淞沪会战爆发之后,日军迅速用巨舰从国内运来大量兵力参战,日军海陆空军形成立体攻击向中国守军发起猛攻。8月18日,也即淞沪会战爆发5天之后,杜聿明少将率领陆军装甲兵团从石家庄折返南京,再从南京赶往上海参战。
然而,装甲兵团第一次参战就惨败而归,牺牲之惨重令人心痛。在淞沪会战中,装甲部队不可谓不英勇,但为何会惨败呢?主要有一个令人心痛的原因:
8月19日,杜聿明率领的坦克兵团进入淞沪战场阵地,当时总兵力有2个连,一个编号为“虎”一个编号为“龙”,坦克大多属于英国威克斯系列轻型坦克,重6吨和3.5吨。日军的坦克则为94式超轻型坦克,在火力装备和坦克性能上,日军是敌不过中国的坦克的。
进入阵地后当天,地八十七师师长王敬久就催促陆军装甲兵团装甲营一连连长郭恒建立刻上阵杀敌,郭恒建表示坦克惨重必须要有步兵跟随掩护,这样坦克才能安全。王敬久及其部下团长满口答应,随后郭连长率领6辆坦克出击。
中国坦克沿着四川北路一路扫去,日军根本无法抵挡,6辆坦克很快就冲入了汇山码头日军司令部附近。日军沿途的机枪火力点在坦克面前简直就是活靶子,坦克一路横扫过去,坦克炮和机枪打得鬼子死伤不少。杀到日军司令部之后,郭连长接到了王敬久发来的命令,要求他原地待命。郭连长只得命令所有坦克停下,但此时他发现原本答应好的步兵增援掩护,打了这么久竟然没有一个步兵跟上来。
郭连长催促了多次,仍然不见一个步兵掩护上来。日军步步紧逼之下,郭连长没有办法只得从战车中跳下来,想返回己方阵地寻找部队掩护。然而他刚跳下坦克,就被日军狙击手一枪打中,当场壮烈牺牲。
坦克第二连连长郑昭炎率领坦克冲入日军阵地后,同样击杀了不少日军。但他也同样没有任何一个步兵增援掩护,在接到“不见友军跟上,又有大量日军聚集”的情况下,他命令坦克第二连开足马力碾压日军,争取冲出重围去。
但是,此刻日军步兵早已经蚁集在坦克周围,日军早已经弄来了反坦克炮。郑昭炎连长和他手下的坦克兵向日军发起猛攻,日军早有准备,在日军反坦克炮的连续打击下,郑昭炎连长和他的坦克一起被击中,当场壮烈殉国。
在淞沪会战中,陆军装甲兵团2个连12辆坦克折损大半,两个连长双双战死。这是国军陆军坦克第一次与日军正面作战,这一次战斗是一场彻底的惨败。由于步兵没有跟上坦克增援作战,导致坦克被围困损失惨重。这是一场血的教训,步兵为何没有跟上增援掩护?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至今没有人知道。
战后,军方开始总结坦克使用的教训,意识到了坦克作战没有步兵配合的后果。不久后,陆军再次组建坦克部队,以第5军第200师组建坦克部队,依靠苏联提供的T26坦克作为主战装备,同时在淞沪会战中残存的坦克全部编入其中。第200师组建后参加了台儿庄战役、昆仑关战役,并击毙了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
淞沪会战,由于步兵增援不力,国军坦克部队惨败,这个血的教训值得借鉴。坦克官兵的英勇牺牲,令人心痛。
【本文由稗史候说收集抗战资料、回忆录整理和书写,错漏失误之处,敬希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