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爆冷的桶狭间之战,织田信长是正面强攻,还是迂回奇袭?
让织田信长声名鹊起的桶狭间之战,如其他日本战国时代的历史一般,充满着疑问,以至于现在日本的丰明市和名古屋市,分别在五月和六月举办桶狭间祭典,虽然这是为了经济利益,但仍说明爆冷的桶狭间之战疑问颇多。
我们有必要说明,现在大家熟知的桶狭间之战,是二战前日本为了宣扬忠君进行的宣传,里面包含的内容大多是添油加醋的结果,其源头就是《甫庵信长记》(也叫《信长记》)。有关注我们的朋友就会知道,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就指出,《甫庵信长记》等同于历史小说,并不具备研究价值。
《甫庵信长记》的作者出生于桶狭间之战后,并不是当事人或者亲历者,因此内容多有猜测、臆想之处,更不用说《甫庵信长记》成书于江户时代,真实性较低。因此,研究织田信长生平,他的家臣太田牛一的《信长公记》反而更为合适。不过《信长公记》战国原版早已丢失,现存的诸多版本中仍带有部分江户时代的语法结构。
由于日本战国历史的特殊性,想要真实还原桶狭间之战,就要以当时的书信往来、亲历者的日记等为主。不过桶狭间之战之所以不断有新的证据被挖掘,就是因为缺乏这些资料。考虑到桶狭间之战后,织田信长才名声鹊起,没有过多记录也是理所当然之事。不过,相比于大家所熟知的桶狭间之战,《信长公记》反而更为真实,我们就来看看日本最接近原版的《信长公记》是如何记载这场战斗的。
既然需要排除原来大家所熟知的桶狭间之战,那我们有必要先向大家解释一下,今川义元为何会攻击织田信长。虽然《信长公记》中并没有详细介绍今川义元攻击织田家的原因,但绝非为了上洛。如果需要上洛,今川家需要动员全部力量,因为他一路面对的敌人除了织田家外,还有斋藤家、浅井家、六角家,以及实际控制京都的三好家。
在当时,上洛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私人上洛,就是为了获得天皇赐予的官职,另外一种就是军事上洛,以夺取京都及周边地区为主的军事行动。如果今川义元想要军事上洛,绝非25000人就能成功。一路上占领的领地需要人员留守,如果考虑到战损,还没到京都,这25000人就已经分配一空。纵观日本大名上洛,哪个不是谋划良久,不但动员本家,就连盟友及其附属势力全部动员,但今川家并没有这么做,这并不符合上洛的必要程序,而上洛说恰恰就是《甫庵信长记》所记载。
不过《信长公记》虽然没有详细记录,但从侧面说明了今川义元为何不是上洛,而是攻打织田家。当时织田家与今川家正在争夺对于三河国的控制权,双方为此在三河各出奇招,今天我策反你一座边境城,明天我攻下你一座边境城寨,这就是两家“角力”的方式。不过,这个情况发生了重要改变。
今川义元直接策反了织田家三座重要边境城寨,让织田家门户大开,为了应对这个不利局面,织田信长连修五座城寨做为回应,这极大威慑了三座反叛的边境城寨,三座城寨随时都有被织田信长重新夺回的可能。按照当时的惯例,对于投降于己方的武士,有保护他的必要性。
今川义元需要动员兵力,向周边势力及今川境内势力表达:只要投靠我,我就会保护你的理念。今川义元动员了领地内军力,向着织田家攻来,这并非上洛,而是保护投向今川家的势力,如果有可能,顺道瓦解织田家。
接下来就是织田家的回应,此处虽有一定区别,但结果大致相同,那就是织田信长率先出发,家臣陆续赶到。期间包含了一些鼓励士气的行为,这并不影响大局,因此不再重复介绍。
桶狭间之战的谜团在于决战地点,以及织田信长是奇袭还是正面强攻。关于战场的确切位置,根据《信长公记》的描述,战场理应是在桶狭间山,而非田乐狭间,因为在其记述中有这么一句话“敌方尽收眼底”。田乐狭间是洼地,今川义元身边仍有5000人左右的军队,而且已经安营扎寨,在当时气候不佳,只有在山上才能观察今川军全军,洼地只能观察部分。
确定完战场后,我们再来看是奇袭还是正面强攻。首先来看兵力对比,今川义元号称25000人,但织田家实际面对的大约只有5000人,其余分兵驻守他处。这是一个正常的战术选择,军队行进、战斗并不能一窝蜂挤成一团,因此今川军人数上没有疑问。织田军方面,虽有多个版本,但人数也在2000人到3000人之间,从人数而言,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斗。
不过人数少并不意味着织田军战力差。18岁就成为家督的织田信长很早就开始兵农分离,当然真正的兵农分离要在丰臣秀吉手中完善,江户时代定型。但织田信长确实组建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近卫队。这支近卫队以没有继承权的武士为主,他们为了获得领地,在战斗中非常努力,战力不言而喻。
反观今川义元,他的军队仍是武士与农兵的搭配,其中还有不少非战斗人员。25000人的军队,有战斗力的仍是武士组成的军队,而非农兵。人数上占有优势的今川家,实际战力略逊色于织田军。
接下来就是天气,在不同版本的《信长公记》中都提到了当时天气条件极差,主要的记录有两种,一是天降大雨,二是天降冰雹。无论是哪种,都证明当时确实不是战斗的绝佳天气,至于是大雨还是冰雹,我们认为还是大雨更为可信,如果是冰雹,真的很难想象一边要忍受被冰雹砸一边还要战斗的景象。
战斗的三大关键因素为天时、地利、人和。天时都影响着双方,但经过更严格训练的织田军更占优势。地利方面,织田家在大雨掩护下,由上往下攻,同样占有地利。而在人和方面,同样是织田军占有优势。
当时,面对今川义元大兵压境,织田领内竟然没有人发动谋反。日本战国时代,不要说家臣谋反,就连平民百姓也会背叛领主。在有记录的战斗中,大部分都有领民反叛领主,向敌方告密的记录。但在桶狭间之战爆发前后,没有出现一例领民反叛的记载。这意味着,织田信长牢牢掌握了尾张上下。
《信长公记》中对于织田方的战斗方向也有着明确记载,织田信长率领军队正面强攻。信长的理由是:敌方经过数次战斗,已经疲惫不堪,但己方以逸待劳,没有什么可以犹豫,尽力杀敌吧!
下大雨时,织田军还在半山腰,今川军同样在雨中狼狈不堪。等织田军到达山顶时,今川军已经在雨中陷入混乱。训练上更有优势的织田军明显还有战力,因此从山顶冲向位于山谷的今川军,今川军前阵瞬间被击溃。混乱中,今川义元的旗本立即集结保护义元,这恰好暴露了他的位置。织田信长立即猛攻今川义元旗本队。
原本旗本队要掩护今川义元撤退,但在织田信长率军数次猛攻下,义元未能逃脱,最终于桶狭间山战死。当然这是一次极为艰难的战斗,因为不只旗本队,今川义元的马回众也参与保护。就连织田信长都舍生忘死的拼杀,这次战斗极为惨烈,义元的马回众只剩50余人,其余全数阵亡。《信长公记》中记载,织田军战死者不尽其数。
在大家熟知的版本中,织田军通过奇袭势如破竹,感觉轻轻松松就战胜今川军,但事实却告诉我们,这是一场极为惨烈的正面战。虽然天时、地利、人和都在织田家,但织田信长仍经历了一场堪称惨烈的战斗,因为在记录中织田信长下马参加步战,连总大将都需要投入一线的战斗,可见战况有多激烈。
在历史上,奇袭虽然并不少见,但更多的仍是正面对决。织田家和今川家正是展开了一场正面碰撞,这场战斗让织田信长的兵农分离正式走上历史舞台。他之所以声名鹊起,除了击杀今川义元,更重要的还是在正面战场上,彻底击溃今川军。这完全是一场对织田信长兵农分离成果的检验,绝非织田信长意外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