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看天色暮看云,等风也等你。大家好,这里是暮沉侃历史。
继续上期的内容,韩信在成为大将,担任三军司令后,刘邦决定见见他,毕竟他已经是军中的最高指挥官了。于是刘邦提出:“咱们聊聊吧。”这也是他们第一次进行深入的对话。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韩信的口才和说服能力相当强,甚至可以与后来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我们可以把这段对话称作“汉中对”,韩信通过精妙的引导和说服,逐步增强了刘邦对自己的信任和信心。
韩信首先通过夸赞项羽来开场,他问刘邦:“你觉得你和项羽相比,谁更强?”刘邦回答道:“项羽不但强,甚至连惹也惹不起。”韩信也表示同意,认为项羽确实很强,但他也指出项羽有几个问题。
韩信接着分析项羽的三个弱点。首先是项羽的个人层面,韩信认为项羽虽然个人的战斗力很强,且对士兵们非常体恤,常常亲自治疗受伤的士兵,关心他们的生活。但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不愿放权,也不愿赏功。换句话说,项羽不相信手下的将领和士兵,也不愿意给他们应得的奖励和升职。士兵们打拼一场又一场,结果立了功,却得不到应有的赏赐,这必然导致士气低落,军队内部不稳定。
其次是诸侯层面,韩信指出,项羽对待诸侯的封赏非常随意,他并不是按照功劳或者血统来分封,而是看谁跟自己关系好,谁跟自己亲近,谁就封为王。这样的封赏方式不仅不公平,而且容易激化矛盾。对于那些没有实力的亲信,项羽给予高位封赏,反而让真正有实力的诸侯们感到不满,这也会影响他们的忠诚度。
第三个问题是民心。项羽纵横四海,虽然非常强大,但他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得到百姓的拥护。比如他烧毁了阿房宫、焚毁了咸阳宫,掠夺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而且屠城事件也屡屡发生,这些行为让百姓心生怨恨。因此,尽管项羽在战场上获胜,民众并没有真正支持他。如果一旦他的实力下降,或者主力撤退,那么当地百姓很快就会转向反对他,陷入对抗项羽的局面。
讲完这些问题后,韩信开始向刘邦提出自己的建议。他说,要先占领三秦之地,也就是秦国的故地——关中。当时,关中地区被分封为三个王国,分别由章邯、董翳、司马欣三人统治。章邯虽然是一位名将,但最终还是败给了项羽。至于董翳和司马欣,他们的封王理由则显得更加荒唐。董翳只是一个中层军官,而司马欣更是一个监狱的头目,他因为一件小事受到了项羽的宠信,因此被封为王。
韩信进一步分析,这三个人原本是秦国的军队将领,在与项羽作战中投降了项羽,并且曾经坑杀了20万秦军。关中的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而项羽却依然让他们执掌这个地方,实在是太不明智。只要刘邦出兵攻打,发布一个通告,这三个地方很快就会归顺。
韩信还提醒刘邦,当初你进关中时,并没有触犯百姓,且你曾约法三章,废除了秦国的严苛法令,百姓对此必然心生感激。所以,民心已经倾向你了,若此时不出击,何时才是出击的好时机?更何况如果再等几年,等到项羽稳定了关中,再去攻打,那时恐怕就已经为时已晚。
刘邦听完韩信的这一番分析后,对他刮目相看,心中对韩信的能力有了更深的认同。于是,韩信的建议得到了采纳,刘邦决定开始实施攻略三秦的计划。
今天的内容就先讲到这里,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感谢大家收看《暮沉侃历史》,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见。
参考文献:《韩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