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永徽六年(655 年)冬,长安太极宫的冷宫深处,寒风从破损的窗棂灌进来,刮在王皇后脸上像刀子。她裹着单薄的旧衣,坐在冰冷的地面上,眼前浮现的不是如今的狼狈,而是 15 年前嫁给晋王李治时,太原王氏族人簇拥着她,凤冠霞帔的风光模样。
“皇后王氏,谋行鸩毒,废为庶人,徙居别院。” 三个月前,高宗李治的圣旨像惊雷,炸碎了她的皇后梦。如今身边只剩一个老宫女,连口热汤都喝不上。更让她绝望的是,传闻那个她亲手从感业寺接回来的武则天,已经被册封为新皇后,正穿着她曾经的礼服,接受百官朝拜。
“娘娘,喝口水吧。” 老宫女递过一碗冷水,王皇后却摇了摇头。她想起父亲王仁祐曾说 “我王家女,当母仪天下”,可谁能想到,这 “母仪天下” 的日子只过了 5 年,她就成了大唐第一个被废的皇后,即将走向死亡。这场从云端跌落地狱的人生,要从她的出身说起。
王皇后的出身,放在整个唐朝都是 “天花板” 级别。她来自 “太原王氏”——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 “五姓七家” 之一,是当时最顶级的门阀士族。《旧唐书・后妃传》记载,她的祖父王思政是西魏名将,官至大将军;父亲王仁祐在唐朝任罗山县令,后来因为她成了太子妃,被追赠为司空。
这样的家世,让她从小就被当作 “贵妇人” 培养。她学礼仪、读《女诫》,举手投足都透着名门闺秀的端庄。贞观十七年(643 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晋王李治被立为新太子。唐太宗李世民为太子选妃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太原王氏 —— 门阀联姻是巩固皇权的惯例,王家的女儿,天生就该配太子。
16 岁的王氏嫁给 19 岁的李治,成了太子妃。婚后的她,完美扮演着 “太子妃” 的角色:对唐太宗和长孙皇后恭敬孝顺,对李治温柔体贴,对东宫属官礼遇有加。《新唐书・后妃传》说她 “性简重,不曲事上下”,意思是她性格端庄持重,不刻意讨好别人,这份 “贵气” 很对唐太宗的胃口,也让李治最初对她颇有好感。
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唐太宗去世,李治继位为唐高宗,王氏顺理成章成为皇后。册封大典上,她穿着皇后的袆衣,接受百官朝拜,父亲王仁祐被封为魏国公,兄长王守一被封为驸马都尉,整个太原王氏都跟着风光。那时的她以为,自己会像历代皇后一样,安稳地走完一生,甚至成为太后。可她没料到,后宫的风波,才刚刚开始。
成为皇后的王氏,很快遇到了第一个麻烦 —— 李治宠上了萧淑妃。萧淑妃出身兰陵萧氏,也是名门之后,性格活泼,能歌善舞,还为李治生下了儿子李素节和两个女儿。相比之下,王氏虽然端庄,却一直没有生下孩子,在 “母凭子贵” 的后宫里,这成了她最大的软肋。
李治越来越多地待在萧淑妃宫里,对王氏日渐冷淡。有次宫廷宴会上,萧淑妃故意穿着华丽的衣服,抱着李素节坐在李治身边,还撒娇说:“陛下,素节都三岁了,还没封王呢。” 李治当场就封李素节为雍王,完全没顾及旁边王氏的脸色。《资治通鉴・唐纪十六》记载,王氏 “性妒,不能容萧淑妃之宠”,其实她的 “妒”,更多是对自己地位的焦虑 —— 没有孩子,又失宠,她这个皇后之位,随时可能被取代。
王氏试过很多办法挽回李治的心:她学着萧淑妃的样子,穿艳丽的衣服,学唱当时流行的曲子,可她天生端庄,怎么学都显得生硬;她还让兄长王守一找大臣们帮忙,让他们在朝堂上提 “皇后母仪天下,当受尊宠”,可李治根本不听。眼看萧淑妃的势头越来越盛,王氏急得睡不着觉,这时,她的母亲柳氏给她出了个 “主意”—— 把感业寺的武则天接回来,让她帮着对付萧淑妃。
这个主意,成了王氏一生最错误的决定。她知道武则天曾是唐太宗的才人,也知道李治在感业寺见过武则天,两人有旧情。她以为,武则天是罪臣之后(武则天父亲武士彟虽为开国功臣,但早逝,家族势力薄弱),又曾是先帝的人,就算受宠,也威胁不到自己的皇后之位,还能帮自己分走萧淑妃的宠爱。却没料到,她接回来的不是 “帮手”,而是 “索命的阎王”。
永徽二年(651 年),王氏瞒着大臣,偷偷派人去感业寺,把武则天接回了皇宫,还对外宣称是 “让她来宫里当宫女,伺候自己”。初回宫的武则天,对王氏表现得极其恭敬:每天早晚都来给王氏请安,王氏说什么她都听,甚至主动帮王氏处理后宫的小事。王氏很满意,经常在李治面前夸武则天 “懂事”,李治本来就对武则天有好感,这下更是频繁召幸她。
很快,武则天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李弘。李治对她的宠爱,超过了萧淑妃,王氏一开始还很高兴 —— 萧淑妃确实失宠了。可她渐渐发现,武则天比萧淑妃更难对付:武则天不仅会讨好李治,还会拉拢后宫的宫女太监,甚至和前朝的大臣暗中联系;更重要的是,武则天比萧淑妃更有野心,她要的不只是 “宠”,还有王氏的皇后之位。
王氏开始后悔,想把武则天赶出宫,可已经晚了。武则天早就布好了局:她故意在王氏去看她刚出生的女儿时,偷偷躲起来,等王氏走后,再亲手掐死女儿,然后哭着告诉李治 “是皇后杀了我们的女儿”。李治看到女儿的尸体,又听宫女说 “只有皇后刚来过”,当场就怒了,对王氏说:“朕再也不会信你了!”《资治通鉴》记载,这就是著名的 “小公主之死” 事件,虽然史书对武则天是否真的杀女有争议,但这件事确实成了李治废后的导火索。
王氏慌了,她和兄长王守一商量,想用法术诅咒武则天。王守一找了个道士,在宫里偷偷设坛,还给王氏戴了一个 “霹雳木” 护身符,说 “戴这个能让陛下回心转意,让武则天倒霉”。可这件事很快就被武则天的人发现,报告给了李治。李治本来就想废后,这下更是找到了理由,当即下令把王守一处死,还把王氏打入冷宫,准备废黜她的皇后之位。
永徽六年(655 年)十月,李治在武则天和许敬宗等大臣的支持下,正式下旨废黜王氏的皇后之位,同时废黜萧淑妃,将两人都贬为庶人,关押在太极宫的别院 “别院” 里。这座别院原本是关押罪妃的地方,门窗都被封死,只有一个小洞口用来送食物,环境极其恶劣。
王氏和萧淑妃被关在这里,每天只能吃残羹冷饭,曾经的仇人,如今成了 “难友”。有次李治想起她们,偷偷去看望,看到两人的惨状,心里有些不忍,说:“朕会想办法放你们出去的。” 王氏听到后,哭着说:“陛下若念旧情,就请把这里改名为‘回心院’,让我们知道陛下还记得我们。”
可这话很快就传到了武则天耳朵里。刚被册封为皇后的武则天,怎么可能容忍王氏和萧淑妃有翻身的机会?她立刻派人去别院,把王氏和萧淑妃各打了一百杖,然后残忍地砍掉了她们的手脚,把她们扔进了酒缸里,说 “让这两个女人骨头都醉掉”——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人彘” 之刑,和汉高祖刘邦的戚夫人遭遇一样惨。
《新唐书・后妃传》记载,王氏在酒缸里挣扎了几天才死去,临死前,她哭着说:“愿来世不复生于帝王家!” 她死后,武则天还不解气,下令把她的姓改为 “蟒” 氏,把萧淑妃的姓改为 “枭” 氏,让她们永世不得翻身。而她的家族太原王氏,也因为她的被废受到牵连:父亲王仁祐的爵位被剥夺,兄长王守一被处死,其他族人有的被流放,有的被降职,曾经风光的顶级门阀,一夜之间衰落。
王氏死后,很少有人再提起她。李治后来虽然偶尔会后悔,但在武则天的强势下,也不敢多说什么;唐玄宗时期,虽然恢复了王氏的姓氏,追赠她为 “皇后”,但也只是象征性的,没有给她平反。《旧唐书・后妃传》在记载她时,只用了几百字,更多的笔墨都留给了武则天,仿佛她只是武则天登顶路上的一块 “垫脚石”。
其实王氏的悲剧,不只是她个人的失败,更是门阀制度衰落的缩影。她靠着太原王氏的出身当上皇后,却以为 “家世” 能永远保住自己的地位,忽略了李治想摆脱门阀控制的心思 —— 李治废黜王氏,不仅是因为宠爱武则天,更是想打击太原王氏、兰陵萧氏这些旧门阀,集中皇权。而武则天,恰好成了李治实现这个目标的 “工具”,最后却反过来掌控了皇权。
如今,在陕西乾县的乾陵,李治和武则天合葬在一起,墓前有 61 尊蕃臣像,还有无字碑,见证着武则天的传奇。而王皇后的墓,早已不知所踪,只在史书的角落里,留下寥寥数笔,诉说着一个名门贵女的悲惨一生。